五代禁军制度的演变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4 | 阅读:4869次历史人物 ► 柴荣
五代禁军制度的演变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主导政治的特点。其发展可大致分为后梁初创、后唐整顿、后晋扩张、后汉分化及后周改革五个阶段,最终为北宋“强干弱枝”的禁军体系奠定基础。
1. 后梁(907-923年):禁军制度的初创
朱温建立后梁后,将宣武军节度使时期的亲兵"厅子都""落雁都"扩充为中央禁军,设立"龙虎军""天兴军"等番号。此时禁军规模约5万人,主要职能是拱卫开封并压制地方藩镇。特点是保留藩镇牙兵传统,未形成统一指挥体系,士兵多由节度使旧部改编而来,仍存在"父子相承"的私兵色彩。
2. 后唐(923-936年):沙陀军事贵族整合
李克用以河东骑兵为核心组建"从马直""铁林军"等精锐,其子李存勖灭梁后将沙陀、吐谷浑骑兵与梁朝降卒整编为"侍卫亲军"和"护圣军",兵力达8万。增设"六军诸卫"名义,但实际由枢密使掌握兵权。庄宗设"银效节都"等亲军导致尾大不掉,最终引发兴教门之变。明宗李嗣源时期裁撤冗兵,确立"三衙"雏形。
3. 后晋(936-947年):契丹影响下的扩张
石敬瑭依靠契丹支持上位,将幽云十六州汉军编为"控鹤军""拱辰军",禁军膨胀至10万。创设"护圣左右厢"加强中央控制,但受契丹掣肘严重。出帝石重贵时期为对抗契丹,将魏博镇牙兵改编为"天雄军",导致地方武力中央化的矛盾加剧。开运之战中禁军主力覆没,反映其外强中干。
4. 后汉(947-950年):军事寡头化危机
刘知远以河东军为基础重建禁军,设"侍卫司""枢密院"分权,但实际被史弘肇、杨邠等将领掌控。禁军将领频繁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郭威以天雄军节度使身份发动兵变,暴露禁军地方化的弊端。这一时期禁军规模缩减至6万,但战斗力集中在外镇节度使手中。
5. 后周(951-960年):系统改革与北宋奠基
郭威改革包括:①精简老弱,禁军定额5万;②创建"殿前军"与侍卫亲军并立;③实行"更戍法"防止将领坐大。柴荣进一步优化:将藩镇精锐收编为"殿前诸班",设都点检统辖;高平之战后淘汰老弱,组建"精锐军""水虎军"等新军;推行"养兵三十万而天下不困"的财政配套。至959年禁军达12万,形成"殿前司-侍卫司"二元体系。
深层演变规律:兵源从藩镇私兵向募兵制转变;指挥体系从多头分散到"枢密院-三衙"分级;职能从宫廷保卫扩展为国防主力。后周时期禁军已具备"无常帅""无专兵"特点,但尚未解决"将不知兵"问题。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强干弱枝"政策,最终完成五代禁军制度的转型。
文章标签:禁军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