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南北朝 >> 详情

檀道济唱筹量沙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10 | 阅读:4812次
历史人物 ► 檀道济

檀道济唱筹量沙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反映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在军事危急时刻的智慧与胆略。

檀道济唱筹量沙

背景与经过:

公元430年(宋文帝元嘉七年),檀道济率军北伐北魏。在黄河以南作战时,因粮食运输受阻,军中即将断粮。魏军得知后欲趁机进攻,檀道济遂命士兵夜间以沙充米,高声唱筹(古代计量单位)计数,将军队仅存的少量米撒在沙堆上伪装粮仓。魏军探子误判宋军粮草充足,未敢轻举妄动。檀道济趁机率全军安全撤退,史称“唱筹量沙”。

历史细节与扩展:

1. 战术心理学应用:此举利用了“虚张声势”的心理战,属于古代“空城计”类策略。通过制造假象瓦解敌方士气,与诸葛亮“空城计”、张飞“当阳桥疑兵”并称古代心理战经典。

2. 军事计量文化:“唱筹”是古代军队计量粮饷的专用术语,需由专人高声报数以公开监督,檀道济借此增强伪装真实性。

3. 南北军事对比:该事件反映了南朝北伐的补给难题。南朝军队依赖水路粮运,而北魏骑兵擅长切断粮道,檀道济的应变凸显南朝将领对北域作战环境的适应能力。

4. 后续影响:此计虽保全军而退,但宋文帝因疑忌檀道济功高,后以“坏汝万里长城”之名将其杀害,暴露了南朝皇权与将权的矛盾。

相关军事技术:

沙盘推演雏形:有学者认为“量沙”可能是早期军事沙盘作业的隐喻,通过堆沙模拟地形或资源分布。

古代后勤制度:事件揭示了南北朝“筹算制度”在军需管理中的应用,需结合《孙子兵法·军争篇》“无粮食则亡”理解其重要性。

史学评价:

资治通鉴》称其“多谋善战”,明代军事家刘基在《百战奇略》中将此例归入“虚战”范畴。现代研究指出,该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檀道济对信息差与时间差的精准把控,以及北魏将领缺乏二次侦查的战术失误。

这一典故后被收入《三十六计》的“无中生有”计,成为中华军事智慧的象征性事件。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战术创新,更体现了古代将领在逆境中的全局观与危机管理能力。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陶弘景隐居参道术 | 下一篇:隋朝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南北对峙下的贸易往来

南北朝元朝

南北对峙下的贸易往来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经济现象,通常发生在分裂时期(如南北朝、宋辽夏金、宋元之际等)。尽管政治军事对立,但经济互补性与民生需

梁武帝萧衍的佛政生涯

南北朝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549),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其佛政生涯是南北朝佛教史和政治史的重要研究课题。他在位48年(502—549),以崇佛闻名,其统治呈现出鲜明的政

南朝道教的发展与影响

南北朝萧衍

南朝道教的发展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义体系的系统化 南朝时期,道教在教义上趋于系统化。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道士整理并发展了道教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策略

南北朝李冲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策略是北魏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核心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策略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 政治动机:孝文帝(拓跋宏)为巩固皇权

檀道济唱筹量沙

南北朝檀道济

檀道济唱筹量沙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反映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在军事危急时刻的智慧与胆略。背景与经过:公元430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