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辛酉政变慈禧夺权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26 | 阅读:2795次
历史人物 ►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清廷内部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变革,标志着慈禧太后联合奕䜣等人铲除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王大臣”八人集团,从而确立垂帘听政体制的关键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辛酉政变慈禧夺权

背景与

1. 咸丰驾崩与权力真空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次年病逝前遗命由肃顺、载垣、端华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幼帝载淳同治帝),同时授予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御赏”“同道堂”印章以牵制权臣,形成二元权力结构。

2. 慈禧的野心与肃顺的矛盾

肃顺集团长期排斥奕䜣等宗室势力,且对慈禧干政极为警惕。慈禧与慈安联合奕䜣(恭亲王),利用肃顺等人护送咸丰灵柩回京的时机发动政变。

政变过程

1. 秘密联络与部署

奕䜣以“叩谒梓宫”为名赴热河密会两宫太后,达成联盟。慈禧通过醇郡王奕譞控制北京城防,并争取到兵部侍郎胜保等武将支持。

2. 突然行动

1861年11月2日,两宫太后携幼帝先行返京后,立即颁布谕旨,以“专擅欺蒙”罪名逮捕肃顺(在密云被擒),载垣、端华在紫禁城遭拘押。肃顺被斩于菜市口,其余七大臣或革职或流放。

3. 制度重构

政变后改年号为“同治”,确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䜣为议政王的体制,史称“同治中兴”的开端。

历史影响

1. 中央集权强化

慈禧通过打击顾命大臣集团,终结了清代“亲王辅政”传统,开启近半个世纪的后宫专权时代。

2. 洋务运动契机

奕䜣掌权后推动设立总理衙门、创办同文馆,但慈禧后期又通过“甲申易枢”削弱奕䜣,显露其制衡权术。

3. 满洲贵族内部分裂

肃顺作为改革派代表(曾主张重用汉臣如曾国藩)被诛,间接影响清廷后续应对太平天国与列强的政策。

延伸争议

政变合法性:咸丰遗诏真伪历来存疑,有学者认为慈禧可能篡改谕旨。

国际因素:英国外交档案显示,列强对奕䜣掌权持默许态度,因肃顺反对外交妥协。

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晚清权力格局,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埋下复杂伏笔,慈禧的统治风格在此后48年中深刻塑造了帝国的命运。

文章标签:

上一篇:张居正改革行 | 下一篇:商朝武乙射天的传说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清朝雍正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雍正帝(1678—1735年)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1722—1735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旨在巩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

道光帝禁鸦片革命初尝苦果

清朝道光帝

道光帝禁鸦片政策是清朝中期应对鸦片泛滥的重要举措,但其执行过程和结果深刻反映了清政府的体制性困境与时代局限性。 一、禁烟政策的历史背景 19世纪

乾隆盛世的治国策略

清朝乾隆

乾隆盛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乾隆帝(1711-1799,在位1735-1796)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清朝国力鼎盛的阶段。其治国策略融合了康雍两朝的遗产与个人创新,具有以下

辛酉政变慈禧夺权

清朝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清廷内部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变革,标志着慈禧太后联合奕䜣等人铲除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王大臣”八人集

辛酉政变慈禧夺权

清朝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清廷内部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变革,标志着慈禧太后联合奕䜣等人铲除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王大臣”八人集

辛酉政变与清廷权力重组事件回顾

清朝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1861年)是清朝晚期一次关键的政治权力更迭事件,标志着慈禧太后登上权力巅峰,并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影响如下: 一、背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