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三国粮食储备制度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25 | 阅读:8978次
历史人物 ► 三国

三国粮食储备制度

三国时期的粮食储备制度是维持军事与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各政权为应对战争和灾荒,建立了相对系统的粮储体系。以下是相关制度及特点的详细分析:

1. 官仓体系

- 中央官仓魏国在洛阳设太仓,由大司农掌管,储备全国赋税粮食;蜀汉于成都设永安仓,兼顾军需与民赈;东吴在建业(今南京)建立大型粮仓,依托长江水运调配物资。

- 地方官仓:各州郡设常平仓,用于平抑粮价和赈灾,如魏国在淮南、关中等地广设仓储,防范吴蜀进攻。

2. 屯田制与军储

- 曹操推行民屯(招募流民)和军屯(士兵垦荒),如许下屯田年产粮百万斛,直接供应官仓。

- 蜀汉在汉中实施军屯,诸葛亮北伐时“木牛流马”运粮,沿途设临时粮站(如斜谷邸阁)。

- 东吴开发江南,山越族归附后参与屯田,军粮储备依赖长江沿岸的濡须坞等军事粮仓。

3. 赋税与征调

- 魏国实行租调制(按亩收粮、户征绢帛),粮食纳入官仓统一调配。

- 蜀汉对南中地区征收“夷赋”,以金银、耕牛折算粮储,补充军需。

- 东吴推行“火耕水耨”农业,但贵族占田严重,后期出现“仓廪无储”的危机。

4. 应急措施

- 义仓:地方豪强或官员私设粮仓,如徐州糜氏曾资助刘备军粮。

- 劫粮战术:战争中常截敌粮道,如官渡之战曹操焚乌巢粮仓,导致袁绍溃败。

5. 技术与管理

- 采用“邸阁”

文章标签:粮食储备制

上一篇:汉代画像石艺术风格 | 下一篇:南北朝的外交与战争

陆逊夷陵之战谋略

三国陆逊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展现出的谋略是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其核心在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下是依据《三国志》等史料总结的主要谋略要点及历史背

刘禅乐不思蜀

三国刘禅

“乐不思蜀”是源自《三国志》的典故,描述了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表现出对故国毫无眷恋之态的情形。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动因,以

三国粮食储备制度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粮食储备制度是维持军事与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各政权为应对战争和灾荒,建立了相对系统的粮储体系。以下是相关制度及特点的详细分析:1. 官

典韦勇战宛城

三国典韦

典韦是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著名猛将,以勇猛过人著称。在宛城之战中,典韦的表现尤为突出,展现了他非凡的武力和忠诚。 1. 宛城之战的背景: 公元197年

三国粮食储备制度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粮食储备制度是维持军事与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各政权为应对战争和灾荒,建立了相对系统的粮储体系。以下是相关制度及特点的详细分析:1. 官

汉献帝傀儡生涯

三国三国

汉献帝刘协(181—234年)是东汉末代皇帝,其一生几乎完全处于权臣操控之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傀儡皇帝之一。以下是其傀儡生涯的关键节点与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