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27 | 阅读:4877次
历史人物 ► 战国

以下是关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详细介绍: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1. 都江堰

- 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约公元前256年),位于岷江中游。

- 采用"无坝引水"设计,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兼具灌溉、防洪与航运功能。

- 灌溉面积覆盖成都平原300余万亩,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在使用。

2. 郑国

-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为秦国修建(公元前246年),意图消耗秦国国力,却反成其农业基础。

- 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300余里,采用"横绝"技术截取沿途河流增加水量。

- 灌溉关中平原4万余顷土地,使秦国粮食产量倍增,为统一六国提供物质保障。

3. 邗沟

- 吴王夫差开凿(公元前486年),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 连接长江与淮河水系,全长约150公里,利用天然湖泊减少工程量。

- 最初用于军事运输,后发展为南北漕运要道,成为隋唐大运河的雏形。

4. 芍陂(安丰塘)

- 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约公元前600年),位于今安徽寿县。

- 周长约60公里,蓄水量达1亿立方米,采用"陂塘蓄水"技术调节水量。

- 灌溉面积超过万顷,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陂塘水利工程。

5. 工程技术特点

- 测水技术:使用石人、石马等水则标尺测量水位。

- 材料工艺:采用"笼石技术"(竹笼装卵石)筑堤,兼具柔性与抗冲刷性。

- 系统管理:建立"水官"制度,制定《水令》规范用水分配。

6. 历史影响

- 促进铁制农具与耕作技术推广,推动农业产量革命性增长。

- 形成"水利-农业-人口-经济"良性循环,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 其工程理念(如顺应自然、综合利用)对后世影响深远,多项目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体现了从单纯防洪向多功能综合利用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水利工程体系化的开端,对后世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水利工程

上一篇:宗法制与西周社会结构 | 下一篇:秦长城修筑历史考略

吴越争霸勾践复国

春秋战国勾践

吴越争霸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两大诸侯国吴国与越国之间的长期争斗,最终以勾践复国灭吴为结局,这一过程在《史记》《国语》《吴越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详

孟子见梁惠王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开篇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君主政治的互动。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20年前后,时值梁惠王(魏惠王)晚年,魏

宋玉对楚王问

春秋战国宋玉

《宋玉对楚王问》是《楚辞》中的一篇重要对话体散文,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与楚襄王之间关于治国理政与个人修养的讨论。该文虽被归类于《楚辞

战国四公子传奇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四公子是指中国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贵族政治家,他们以养士纳贤、纵横捭阖闻名,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

战国四公子传奇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四公子是指中国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贵族政治家,他们以养士纳贤、纵横捭阖闻名,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

吕不韦传奇:战国商贾如何辅佐君王治国安邦?

春秋战国战国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其传奇经历展现了商贾阶层在乱世中以非传统路径介入政治并影响历史的典型案例。他通过政治投资、外交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