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收复伊犁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2 | 阅读:2167次历史人物 ► 浩罕汗国
清军收复伊犁是晚清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发生在19世纪后期,主要针对阿古柏侵略势力及沙俄的军事干预。以下是关键史实和相关背景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新疆动乱:1864年,新疆爆发民乱,浩罕汗国军阀阿古柏趁机入侵,建立伪政权,占据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2. 沙俄趁火打劫:1871年,沙俄以"维持秩序"为名强占伊犁地区,并声称"代管"十年,实则企图永久吞并。
二、左宗棠的西征(1875-1878)
1. 战略准备:
- 左宗棠提出"缓进急战"方针,用两年时间筹饷、练兵、屯田。
- 采用"先北后南"战术,在肃州(今酒泉)建立后勤基地。
- 通过屯田解决军粮问题,组织民夫建立运输网络。
2. 军事进程:
- 1876年攻占乌鲁木齐,收复北疆。
- 1877年攻克达坂城、吐鲁番,阿古柏暴毙。
- 1878年初彻底平定南疆,仅剩伊犁仍在沙俄控制下。
三、收复伊犁的外交与军事博弈(1878-1881)
1. 崇厚误国:
- 1878年遣崇厚出使俄国,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割让特克斯河谷等重要战略地区。
- 清廷拒绝批准条约,将崇厚革职问罪。
2. 曾纪泽重谈判:
- 1880年派曾纪泽赴俄重新谈判。
- 左宗棠陈兵哈密施压,抬棺明志准备武力收复。
- 最终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谷,但仍丧失霍尔果斯河以西7万平方公里领土。
四、历史意义与影响
1. 新疆建省:1884年正式设立新疆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强化中央管辖。
2. 军事创新:左宗棠创造性地解决后勤问题,体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智慧。
3. 战略价值:保全了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国土,阻止英俄进一步渗透。
4. 海防与塞防之争:以实践验证了李鸿章与左宗棠战略争论中塞防的重要性。
五、延伸背景
1. 国际局势:俄土战争(1877-1878)牵制了沙俄兵力,为清廷谈判创造有利条件。
2. 技术应用:清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德国克虏伯后膛炮等先进武器。
3. 民族政策:战后妥善安置各族民众,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延续至今。
这一系列行动是晚清少有的成功外交军事配合案例,展现了左宗棠等人在恶劣国际环境下的战略智慧,但也暴露了清廷在边疆治理上的长期积弊。后续的新疆建省有效巩固了西北边防,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