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20 | 阅读:342次
历史人物 ► 镐京

周厉王(?―前828年),西周第十位君主,以暴政著称,其统治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前84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纪年的重大民众起义事件。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史实与分析:

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

一、周厉王的暴政表现

1. 垄断经济与“专利”政策

周厉王推行“专利”制度,将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独占,剥夺平民采集渔猎的权利,导致底层民众失去重要生计来源。这一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居住在城邦内的平民与低级贵族)的经济利益。

2. 高压政治与特务统治

为压制舆论,厉王任用卫国巫师监视民众,实行“弭谤”政策。《史记·周本纪》记载:“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民众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

3. 军事扩张与劳役沉重

厉王频繁发动对周边部族(如淮夷、荆楚)的战争,加重兵役与赋税负担。《竹书纪年》载其“大劳师于戎”,导致国力耗竭。

二、国人暴动的爆发与影响

1. 与过程

前841年,因经济崩溃与政治压迫加剧,镐京的国人联合低级贵族、工匠等群体发起暴动,围攻王宫。厉王仓皇逃亡至彘(今山西霍州),最终死于该地。太子静(后为周宣王)因召公保护得以幸存。

2. 共和行政

暴动后出现“共和行政”(前841—前828年),一说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摄政(《史记》说),另一说为共伯和代行王政(《竹书纪年》说)。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纪年的准确开端。

3. 历史意义

- 首开中国民众推翻暴君的先例,体现早期民本思想(如《国语·周语》中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谏言)。

- 暴动后贵族与平民的联合反映西周社会结构松动,宗法制度开始衰落。

- “共和”一词被后世引申为协商政治模式,但其实际性质仍存争议。

三、延伸考辨

1. 考古佐证

西周晚期青铜器如《敔簋》《多友鼎》铭文记载了厉王时期与戎族的战争,间接印证其军事政策。

2. 后世评价分歧

部分学者认为厉王的“专利”可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尝试,但手段过于激进;传统史家(如司马迁)则明确批判其“虐”与“暴”。

周厉王事件揭示了早期国家治理中王权与民意的矛盾,其教训被春秋战国思想家多次引用,成为儒家“仁政”学说的反面教材。这一事件也标志着西周王权由盛转衰,为后来的“烽火戏诸侯”与平王东迁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周厉王暴政

上一篇:商代玉器的艺术成就 | 下一篇:孔子与儒家起源

西周时期的卜辞文化

西周卜辞

西周时期的卜辞文化是中国古代占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承商代甲骨占卜传统,下启春秋战国时期的占卜发展。虽然西周时期的甲骨卜辞出土数量远不及商

周王朝的疆域范围

西周镐京

周王朝的疆域范围随着其历史发展阶段(西周与东周)和政治控制力的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以下是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详细分析: 一、西周时期(前10

历代西周名臣事迹研究——管叔鲜的一生

西周周公东征

管叔鲜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宗室重臣,其生平事迹虽在传世文献中记载有限,但通过《史记》《左传》《尚书》等典籍的片段记载,仍可勾勒出这位周王室核心成

南仲抵御淮夷侵

西周兮甲

南仲是西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主要活跃于周宣王(前828—前782年在位)时代。淮夷是商周时期活跃于淮河流域的部族联盟,长期与中原王朝发生军事冲突。

周王朝的疆域范围

西周镐京

周王朝的疆域范围随着其历史发展阶段(西周与东周)和政治控制力的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以下是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详细分析: 一、西周时期(前10

西周灭亡的原因分析

西周镐京

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制度的内在缺陷、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外部压力的叠加。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可从以下多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