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太甲悔过桐宫囚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05 | 阅读:4855次
历史人物 ► 太甲

太甲悔过桐宫囚》这一典故出自《尚书·太甲》,记录的是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因暴虐无道被贤相伊尹放逐于桐宫,后幡然悔悟、改过自新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太甲悔过桐宫囚

1. 历史背景与事件始末

太甲继位初期,荒废朝政、违背商汤法制。辅政大臣伊尹多次劝谏无效,遂将其放逐至商汤陵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偃师附近),令其反省。三年间,太甲目睹祖父汤的俭朴陵墓与治国训诫,逐渐悔悟。伊尹见其诚心改过,亲自迎回并还政。太甲重掌朝政后勤修德政,商朝得以复兴,史称"太甲中兴"。

2. 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

这一事件反映了早期王朝的"冢宰摄政"制度。伊尹作为开国元老,其权力不仅来自官职,更源于"巫史"群体的神权背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部分出土甲骨文则显示伊尹死后被商人以君王规格祭祀,暗示其地位的特殊性。学界对"放逐"性质仍有争议:是君臣权力博弈,还是原始民主遗存的"贵族罢黜权"体现。

3. 思想文化内涵

德政思想:事件强化了"君权有德者居之"的观念,为周代"天命靡常"理论提供了前例。

教育意义:《太甲》三篇强调"既往不咎"的改过哲学,成为后世帝王教育的经典案例。

礼制佐证:桐宫作为祭祀场所兼政治监狱的功能,体现商代"陵庙参政"的特殊礼制。

4. 考古与文献互证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伊尹侑于太甲"的记载,证实伊尹在商朝祭祀体系中的崇高地位。清华简《尹诰》篇的出现,为研究这一事件提供了新的一手材料,其中"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的表述,与传世文献形成互补。

5. 后世影响与争议

汉代今古文经学对事件诠释差异明显:今文家强调伊尹的忠臣形象,古文家则质疑其"废主"行为。司马光在《稽古录》中批评太甲"始勤终怠",而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则认为此事体现"圣人之权"的运用智慧。

这个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权力制衡的早期实践,也是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史实注脚。从甲骨文"太甲宾于帝"的记载来看,商人对这位改过君王的最终评价仍保持了敬意。

文章标签:

上一篇:曾国藩的军事成就与湘军崛起 | 下一篇:周王朝的疆域范围

殷墟出土骨笛音乐研究

夏商殷墟

殷墟出土骨笛音乐研究涉及多个学术领域,包括考古学、音乐史学、声学分析及古代礼乐文化等。以下从发现背景、形制特征、音乐性能、文化意义及研究进展

太甲悔过桐宫囚

夏商太甲

《太甲悔过桐宫囚》这一典故出自《尚书·太甲》,记录的是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因暴虐无道被贤相伊尹放逐于桐宫,后幡然悔悟、改过自新的历史事件。以下是

商朝文字系统及其文化意义解析

夏商商朝

商朝的文字系统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代表,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体系,其发展与文化意义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以下从文字形态、载体功能及文化

夏代纪年文献梳理

夏商甲骨文

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传说中最早的国家形态,其纪年问题一直是先秦史研究的难点。由于缺乏直接的文字材料,目前学术界主要依靠以下多维度证据进行间接推

太甲悔过桐宫囚

夏商太甲

《太甲悔过桐宫囚》这一典故出自《尚书·太甲》,记录的是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因暴虐无道被贤相伊尹放逐于桐宫,后幡然悔悟、改过自新的历史事件。以下是

太甲悔过桐宫训

夏商太甲

“太甲悔过桐宫训”典出《尚书·商书·太甲》篇,记录商朝第四任君主太甲从昏庸到改过的历史事件。此事件是商朝早期重要的政治转折点,体现了先秦时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