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汨罗江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9 | 阅读:8440次历史人物 ► 屈原
屈原投汨罗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楚国贵族、政治家、爱国诗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联齐抗秦,推行变法,但因遭受贵族排挤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后又被继位的楚顷襄王放逐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屈原闻讯后悲愤交加。面对国家沦亡、理想破灭,他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之一)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今湖南汨罗市境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临终前作《怀沙》赋,表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决绝。
历史背景方面:
1. 楚国当时内政腐败,贵族反对变法,外交上摇摆于"合纵"抗秦与"连横"亲秦之间。
2. 屈原曾被两次流放,首次因遭上官大夫谗言,第二次因直言劝谏顷襄王。
3. 他的死亡选择体现战国士人"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与楚国巫文化中"水死成神"的信仰相关。
后世影响:
1. 端午节赛龙舟、食粽子习俗源于民众划船救屈和投粽祭奠的传说。
2. 屈原开创"楚辞"文体,《离》《九章》等作品奠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3.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爱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符号。
考古发现方面:汨罗江北岸的屈子祠始建于汉代,玉笥山传说为其写作《离》处。现代研究认为,屈原投江既是政治悲剧,也包含对楚文化衰落的殉道意味,其死亡地点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考证确认为汨罗江支流罗渊。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