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农家并耕说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30 | 阅读:561次历史人物 ► 滕国
许行的农家并耕说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提出的重要农业思想,主张“君臣并耕”“市贾不二”,强调社会平等与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理想化诉求。以下从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与其他学派的交锋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思想核心与主张
1. 君臣并耕
许行反对儒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阶级分工,主张统治者应与民众共同劳动。他认为君主、官员必须参与农耕,否则“厉民自养”(剥削民众),体现对平等社会的追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许行率弟子“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身体力行实践这一理念。
2. 市贾不二(价格统一)
提出市场交易应“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价相若”,反对商贾欺诈,要求价格与劳动价值直接对应。这一思想暗含对商品交换公平性的早期探索,但缺乏对供需关系的考量。
3. 否定社会分工
许行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行业,主张全民务农,反对手工业、商业的独立化。这种极端主张与当时社会分工深化的趋势相悖,被孟子批评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二、历史背景
1. 战国时代的土地与阶级矛盾
铁器牛耕推广使小农经济成为可能,但诸侯争霸导致赋役繁重,农民破产。许行的学说是对剥削现实的直接反抗,代表下层农民对“轻徭薄赋”的诉求。
2. 农家学派的实践性
农家不同于诸子的理论思辨,强调技术推广(如《神农》二十篇记录农业技术),许行将技术实践与社会理想结合,形成独特的政治农业一体化理论。
3. 滕国的实验土壤
许行曾迁居滕国推行主张,因滕文公一度推行仁政,吸引农家、墨家等学派聚集,但最终未能实现理想制度。
三、与儒家墨家的思想交锋
1. 孟子对农家的批判
孟子以“劳心劳力”论驳斥并耕说,强调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许行学说违背“天下通义”。双方辩论揭示了农业社会根本矛盾:平等理想 vs 治理效率。
2. 墨家的部分共鸣
墨家“节用”“非乐”与农家反奢侈一致,但墨家承认手工业价值,主张“尚贤”而非泛劳动化,二者在平等实现路径上存在分歧。
四、思想遗产与局限
1. 民本主义的早期呈现
许行将民生问题置于政治中心,后世“重农抑商”政策可视为对其部分理念的妥协,但统治者的“亲耕”仪式化(如藉田礼)已背离其平等初衷。
2. 乌托邦色彩的局限
忽视社会复杂性和分工效率,其平均主义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难以实施。东汉王充《论衡》评价:“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
3. 农业思想的传承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等技术著作延续了农家重视实践的传统,但剥离了政治诉求,成为纯粹的农学典籍。
许行的并耕说虽未成为主流,但其对平等与民生的呼吁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成为后世批判社会不公的思想资源之一。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