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建筑技艺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29 | 阅读:6859次历史人物 ► 周公
西周时期(约前1046—前771年)的建筑技艺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城市规划与礼制建筑
西周推行"营国制度",严格按等级规划都城。《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中轴线布局"的规制。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的西周早期宫室遗址,呈严格的轴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印证了文献记载。丰镐遗址则显示都城已出现功能分区,如宫殿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
2. 夯土技术的成熟
建筑基址普遍采用分层夯筑技术,夯层厚度8-12厘米,层间可见夯窝痕迹。岐山凤雏遗址的夯土台基高1.3米,使用夹板夯筑法,边缘设散水设施。湖北盘龙城遗址显示西周延续了商代"筑基-立柱-筑墙"的营造流程,但夯具更规范化。
3. 木构架体系的雏形
出现"夯土台基+木构架"的典型模式。凤雏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瓦(绳纹板瓦和筒瓦),标志屋顶技术突破。建筑构件已有柱础(天然石块)、柱网(间距约3米)的规范布局,墙体多为版筑夯土或木骨泥墙。斗拱的原始形态——栌斗开始出现于柱顶。
4. 陶瓦与屋面技术
西周中晚期发明了陶瓦,周原遗址出土的瓦有板瓦、筒瓦、瓦当三类,表面饰绳纹。早期仅用于檐口和屋脊("茅茨+瓦脊"做法),后期逐步全覆盖。部分高等级建筑使用青铜构件,如扶风出土的青铜檐柱环。
5. 礼制建筑的规范化
《周礼》记载了"五门三朝"制度(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宗庙建筑出现"左祖右社"布局,墓葬建筑形成"甲字形"、"中字形"等级差异。陕西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四组建筑群,可能对应"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
6. 排水与防御设施
凤雏遗址发现有陶质排水管,直径20-30厘米,分段套接。城垣普遍采用版筑法,墙体收分明显(底宽顶窄),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城墙残高仍达4米。部分城门设瓮城雏形。
7. 建筑材料的发展
除陶瓦外,开始使用石灰(周原遗址发现白灰面墙皮)、漆(凤雏建筑彩绘痕迹)、原始瓷砖(岐山出土青灰色建筑用砖)。青铜建筑饰件如门钹、铺首出现于高等级建筑。
西周建筑技艺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轴线布局成为东亚建筑传统,"高台建筑"模式延续至秦汉,瓦作技术奠定了中国屋面体系基础,礼制规划思想影响中国都城建设达三千年。考古发现的建筑夯土层、柱网遗迹及"金釭"(金属连接件)等实物,为研究早期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