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列子御风而行志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9 | 阅读:6895次
历史人物 ► 子御

列子御风而行》出自《列子·黄帝篇》,记载了战国思想家列子(列御寇)修习道家功法后获得"御风而行"的能力。这一典故深刻体现了早期道家对自然力量的认知与身心修炼理念,需结合历史文献与哲学思想进行多角度解析。

列子御风而行志

一、文献溯源与文本分析

1. 《列子·黄帝篇》原文记载:"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东晋张湛注:"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故能御风而行。"明确指出这是道家"形神合一"修炼的结果。

2. 唐代《冲虚真经解》记载列子修道九年达到"形虚气融"境界,《庄子·逍遥游》亦有"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记述,形成黄老学派修炼体系的互证。

二、道教学理阐释

1. "御风"象征对自然规律的掌握:《淮南子·览冥训》将"乘云气,骑日月"视为"与道为一"的表现,汉代《老子想尔注》解释此为"道气周行,能通万物"的具象化。

2. 内丹学视角:宋代《云笈七签》将此类能力归为"神凝形释"的炼炁成果,明代《性命圭旨》指出需经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阶段方可达成。

三、历史语境中的可能性解读

1. 战国方技传统:《汉书·艺文志》记载"神仙家"有"假外物以自固"的方术,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篇》显示当时已存在系统的呼吸导引术,可能产生类似悬浮的幻觉体验。

2. 人类学观察:现代田野调查显示,印度瑜伽师、西藏密宗修行者通过深度冥想可产生"体空"感知,与道家记载具有跨文化相似性。

四、科学视角的审视

1. 空气动力学测算:风洞实验表明,成年人体需持续9级(20.8-24.4m/s)以上风力才可能实现悬浮,自然界罕有稳定维持该条件的风场。

2. 神经科学解释:fMRI研究显示长期冥想者前额叶皮层与顶叶联结增强,可能导致空间感知重构,产生"离体体验"的神经机制。

该典故实质是道家哲学的身体隐喻:通过"心斋坐忘"消解物我界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的境界。后世嵇康《养生论》、葛洪《抱朴子》均继承此理念,形成中国特有的"以身为炉、天地为鼎"的修行体系。现代研究证实,规律冥想确实能改善自主神经调控能力,这或许是"御风"想象的生理基础。

文章标签:

上一篇:西周时期的建筑技艺 | 下一篇:秦朝法律严苛之谜

晏子春秋谏言录

春秋战国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重要典籍,其谏言部分集中体现了晏婴的政治智慧与劝诫艺术。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及扩展: 一、晏

田单火牛阵破燕

春秋战国田单

田单火牛阵破燕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术创新案例,发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84—前279年)。以下是基于《史记·田单列传》等史料的详细分析:背

列子御风而行志

春秋战国子御

《列子御风而行》出自《列子·黄帝篇》,记载了战国思想家列子(列御寇)修习道家功法后获得"御风而行"的能力。这一典故深刻体现了早期道家对自然力量的

吴起变法强楚记

春秋战国吴起

吴起变法强楚记:战国时期的军事与政治改革实践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作为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其主持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列子御风而行志

春秋战国子御

《列子御风而行》出自《列子·黄帝篇》,记载了战国思想家列子(列御寇)修习道家功法后获得"御风而行"的能力。这一典故深刻体现了早期道家对自然力量的

列子御风而行记

春秋战国子御

《列子御风而行》是《列子·黄帝》篇中的著名寓言,体现了道家"乘天地之正"的逍遥境界。该故事以战国思想家列御寇(列子)为原型,但需注意其中包含文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