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马致远:元代文坛才子,曲韵传世佳作传世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5-29 | 阅读:4370次
历史人物 ►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号东篱,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其作品以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著称,是元杂剧与散曲创作的代表性人物。

马致远:元代文坛才子,曲韵传世佳作传世

一、文学成就与代表作品

1. 杂剧创作

马致远现存杂剧7种,以《汉宫秋》最为著名。该剧以王昭君出塞为题材,突破史实框架,将昭君塑造成投江殉国的悲剧形象,借古讽今,暗喻元代民族矛盾。剧中曲词凄美苍凉,如【梅花酒】“断送得毛延寿首级”,展现了马致远驾驭悲剧的功力。另有《黄粱梦》《荐福碑》等作品,多表现知识分子对仕途的幻灭感。

2. 散曲艺术

其散曲被辑为《东篱乐府》,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曲仅28字,通过意象叠加营造出天涯羁旅的苍茫意境,体现了元代散曲“以俗为雅”的美学追求。

二、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擅长将历史传说与主观抒情结合,如《汉宫秋》虚构汉元帝与昭君的深情,强化戏剧冲突。

道教思想影响:晚年作品如《岳阳楼》《任风子》渗透全真教哲理,反映乱世中文人寻求精神超脱的倾向。

语言锤炼:曲词兼具诗性韵律与口语灵动,如《耍孩儿·借马》以诙谐笔调刻画市井人物,展现元曲“本色派”特征。

三、历史背景与文坛地位

马致远生活在元蒙统治初期,科举久废使汉族文人仕进无门,其作品中“儒人不如人”的慨叹(《荐福碑》台词)具有时代典型性。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朝阳鸣凤”,清代李调元称其散曲“瘦硬通神”。20世纪以来,王国维、郑振铎等学者均指出其作品对元曲文人化转向的推动作用。

四、延伸知识

1. “万花丛中马神仙”:元人称马致远为“曲状元”,与“关卿(关汉卿)浪子”并提,足见其地位。

2. 版本流变:《汉宫秋》明代脉望馆抄本与《元曲选》版本差异,体现后世对元代文学的接受改造。

3. 国际影响:18世纪《汉宫秋》经耶稣会士译介至欧洲,成为西方早期了解中国戏剧的重要文本。

马致远的创作标志元曲从勾栏技艺向文人抒怀的升华,其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被反复搬演,2022年国家大剧院曾以现代舞剧形式重构《汉宫秋》,印证了古典文学的生命力。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陆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 下一篇:明朝锦衣卫与特务政治

朱丹溪医学革新

元朝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革新对中医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郭守敬与元朝的天文历法革新

元朝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是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专家,他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领导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与历法改革,其成果集中体现在《授时历》

刘秉忠定都大都

元朝刘秉忠

刘秉忠定都大都的历史背景与贡献 刘秉忠(1216—1274)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要谋臣,在元朝建立和定都大都(今北京)的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一位精通

元朝与日本的关系

元朝元朝

元朝与日本的关系是13至14世纪东亚国际政治中的重要篇章,其互动以军事冲突为主,同时伴随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两国历史及东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一、军事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朝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通常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是元代杂剧和散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在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关汉卿 - 代表作品:杂剧《窦娥

元代艺术流派及传承

元朝马致远

元代艺术流派及传承 元代(1271-1368)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多元融合的时期,蒙古族统治下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元代主要艺术流派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