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商代医学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2 | 阅读:9187次历史人物 ► 甲骨文
甲骨文作为商代最重要的文字遗存,其中包含大量与医学相关的卜辞记载,反映了距今约3600-3000年前中国早期医学的雏形。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商代医学的特征与内涵:
一、疾病认知体系
1. 病症记录
甲骨文已识别出30余种疾病名称,按身体部位分类明确。如头部疾病称"疾首"(《》13613)、眼病称"疾目"(《乙》64)、足疾称"疾止"(《京》2120)。值得注意的是"龋齿"(《前》6.53.1)的记载比埃及早700年,是世界最早的牙病记录。
2. 病因观念
卜辞显示商人认为疾病源于三种因素:
神灵降灾("帝降疾"《乙》7310)
祖先作祟("妇好梦,唯祖乙孽"《》17360)
自然气候("乍风,隹有疾"《丙》313)
二、诊断与治疗技术
1. 占卜诊疗
"贞:疾齿,御于姚庚"(《》13652)显示通过占卜确定治疗方案,常配合祭祀仪式。考古发现安阳殷墟出土的砭石(14件)、骨针等医疗器械,印证《素问》"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的记载。
2. 药物应用
甲骨文"疔"字构造包含草药符号,武丁时期卜辞(《》13675)记载用"鬯"(香酒)祭祀治病。商代青铜器中发现药用容器,《周礼》贾公彦疏提及"殷人有病则盘舞",反映早期药物与巫术结合的特点。
三、卫生预防思想
1. 流行病防护
"大疫"(《屯南》262)记载显示商人已认识传染病,甲骨文"浴"、"盥"等字证实沐浴消毒的卫生习惯。殷墟发现完备的地下排水系统(陶水管长达40米),与《墨子》"殷人濯于盘盂"记载相符。
2. 妇幼保健
"娩嘉"(《》14002)等卜辞记录产妇占卜,妇好墓出土20件玉制生育神"禔母"。世界最早的儿科记录见于"子疾首"(《乙》4747),反映专科医疗萌芽。
四、医学社会形态
1. 巫医分流
尽管贞人(如宾组卜辞的"争")主导诊疗,但"小疾臣"(《》5497)官职出现表明专业医官雏形。殷墟出土的兔、鹿等动物骨骼标本,可能用于早期解剖观察。
2. 养生观念
甲骨文"老"(《前》7.35.2)字象形持杖长寿,商王武丁享年99岁的记载(《尚书·无逸》),反映对生命长度的关注。青铜器中爵、觚的礼制使用,体现"酒以养病"的食疗思想。
这些史料显示商代医学已形成"病因—占卜—治疗—预防"的完整逻辑链,其鬼神观念与经验疗法并存的模式,直接影响西周"六疾"理论与春秋医和的"六气致病说"。殷墟出土的人体骨骼显示部分创伤愈合痕迹,证实当时外科处理能力,《甲骨文》7061片记录的"疥"病治疗卜辞,更是中国皮肤科最早文献实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孙中山与革命党起义 | 下一篇:西周墓葬等级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