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城市与城邑发展
朝代:夏商 | 时间:2024-06-18 | 阅读:2194次历史人物 ► 妇好
商代城市与城邑发展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夏后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王朝,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商代都城的发展
商代的都城主要有二个,分别是亳和妇好。亳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是商王朝最早的都城,建都于商汤时期。考古发掘表明,亳都占地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规模相当庞大。亳都内有宫殿、祭祀建筑、贵族居住区、手工作坊等不同功能区域,显示出明显的城市特征。
亳都之后,商王朝的第六代国王武庚迁都妇好,妇好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妇好建于公元前13世纪初,持续发展至商朝灭亡,历时300多年,成为商代持续时间最长的都城。妇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之一,占地面积达60平方公里,比亳都大出一倍。妇好城内有皇城、祭祀区、贵族墓地等重要功能区。它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当时商文化的核心所在地。
二、商代地方城邑的发展
除了都城,商代还出现了众多地方性的城市和城邑。考古发掘表明,商代各地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城址,有的是王城或郑城,有的是贵族或庶民居住的城邑。这些城市和城邑多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安徽、河南到山东一带分布广泛。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屯、侯马、洛阳、安阳等地的遗址。
这些地方城市和城邑的出现,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发展。商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王权日益加强。王室建立了许多郊县,对地方实行统治,这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同时,商代社会分工日益明确,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不断发展,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商代城市功能与特征
商代的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内有宫殿、祭祀场所、贵族宅邸、手工作坊等各类建筑,反映出城市在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城内还发现了大量彝器、玉器、骨器等制作工具和半成品,说明城市是手工业生产的中心。
商代城市还具有明显的等级特点。城内有宫殿等高级居住区,也有普通民众的聚居区,反映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此外,商代城市还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总之,商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商代的都城和地方城邑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的格局基本形成,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章标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