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秦朝 >> 详情

秦朝著名武将白起的事迹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19 | 阅读:2935次
历史人物 ► 秦朝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军事家,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其主要事迹及军事特点如下:

秦朝著名武将白起的事迹

一、军事成就

1. 伊阙之战(前293年)

白起率秦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破韩魏联军24万,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术,歼灭魏军主力后迅速转攻韩军,创先秦战史单场歼敌纪录。此战使秦国东出函谷关的通道彻底打开。

2. 水淹鄢城(前279年)

攻打楚国鄢城(今湖北宜城)时,白起修筑百里长渠引水灌城,淹死军民数十万。此战体现其重视工程战法的特点,后沿汉水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迫使楚迁都陈。

3. 华阳之战(前273年)

八日奔袭千里,大破赵魏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斩首13万,展现其闪电战思维。《史记》载"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

4. 长平之战(前260年)

军事生涯巅峰之作。前期采用战术性后撤诱赵括出击,后以25000奇兵截断赵军退路,46天围困后坑杀降卒40余万(实际考古发现多处万人坑遗存)。此役使赵国丧失青壮年男性过半。

二、战术创新

野战筑垒:首创在野战中构筑临时工事包围敌军,长平之战中"筑垒抗守"战术被后世广泛应用。

精确计算:注重战前粮草、地形测算,《战国策》载其"度兵力,量粮食,料险易"的备战原则。

心理战运用:长平之战后故意放归240名年幼赵卒,借其传播恐怖情绪瓦解赵国斗志。

三、历史评价

《汉书·古今人表》列白起为"中上"人物,班固评其"料敌应变,奇正无穷"。

唐代设武庙时将白起列为"十哲"之一,但宋代因杀降争议将其移出。

-梁启超统计战国总战死者约200万,白起指挥战役歼敌数占二分之一。

四、结局与争议

前257年因拒绝攻赵被秦昭襄王赐死,临终言:"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现古发现部分长平遗址骨骸带有箭伤、砸伤,表明坑杀前多有抵抗。其军事才能与杀戮手段形成鲜明反差,司马迁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关于白起的军事思想,值得注意其"全胜"理念并非追求零伤亡,而是通过歼灭敌有生力量实现战略震慑——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秦统一战争的进程。1970年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记》补充了其早期任职左更(秦爵十二级)时的作战记录,为研究其军事生涯提供了新史料。

文章标签:白起

上一篇:商鞅:秦国变法的奠基人 | 下一篇:汉朝的赋税制度与徭役政策

秦朝时期的建筑技术

秦朝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其建筑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秦朝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多项

秦朝对儒家思想的压制

秦朝秦朝

秦朝对儒家思想的压制主要体现在秦始皇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这是法家思想主导下的政治文化专制措施。以下从背景、具体措施、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秦代徭役制度的负担

秦朝睡虎地秦简

秦代徭役制度是中央集权统治下的重要社会控制手段,其负担之沉重直接体现了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严酷统治逻辑。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执行,徭役负

秦代户籍制度的雏形

秦朝商鞅

秦代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重要雏形,其形成与秦国商鞅变法的政治改革密切相关。以下从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

秦朝时期的建筑技术

秦朝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其建筑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秦朝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多项

秦朝对儒家思想的压制

秦朝秦朝

秦朝对儒家思想的压制主要体现在秦始皇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这是法家思想主导下的政治文化专制措施。以下从背景、具体措施、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