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刘禅乐不思蜀国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3 | 阅读:2178次
历史人物 ► 刘禅

"乐不思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描述了蜀汉后主刘禅在亡国后被迁往洛阳,面对司马昭的试探时表现出对现状的满足,毫无故国之思的行为。这一事件反映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刘禅乐不思蜀国

1.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率军攻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受封为"安乐公"的刘禅被迁至洛阳。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蜀地乐舞试探,旁人皆感伤落泪,刘禅却嬉笑自若。当司马昭问"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成为千古争议的言行。

2. 政治生存策略说

现代史学多认为这是刘禅的保身之策。作为亡国之君,过度表现故国之思易招杀身之祸。司马氏素有诛杀前朝宗室的前例(如曹魏高贵乡公曹髦),刘禅通过"装愚"降低威胁性。《三国志》评其"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或暗示其并非真昏庸。

3. 性格与治国能力争议

传统观点批评刘禅昏聩,诸葛亮去世后重用黄皓导致国政败坏。但亦有研究指出,蜀汉后期国力已难支撑北伐,刘禅维持政权41年(223-263),在诸葛亮死后仍延续29年,其治国或有可取之处。"乐不思蜀"可能反映其务实性格,早接受天下统一趋势。

4. 文化意象的演变

该典故从宋代起被强化为"忘本"的象征,但唐代以前评价相对中性。杜甫《蜀相》"可怜后主还祠庙"表达同情,而南宋后因偏安政局,文人多借刘禅讽刺苟安心态。这种解读变迁与时代政治需求密切相关。

5. 考古与文献佐证

成都武侯祠现存刘禅缺席的祭祀格局,反映后世对其评价的矛盾。1970年代出土的《华阳国志》残卷显示,蜀汉灭亡时仍有"百姓巷哭"记载,侧面印证刘禅政权并非全然失民心。

这一事件本质上涉及亡国君主的生存困境与历史评价体系。刘禅的选择既有个体性格因素,也折射出汉晋之际士人对"忠君"观念的重新定位。其形象在后世的妖魔化,实则是传统史学"道德史观"与政治需求的共同作用结果。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十常侍乱政祸国 | 下一篇:晋愍帝被俘受辱

刘禅乐不思蜀国

三国刘禅

"乐不思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描述了蜀汉后主刘禅在亡国后被迁往洛阳,面对司马昭的试探时

曹芳被废司马专权

三国曹芳

曹芳被废与司马氏专权是三国后期曹魏政权衰微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司马氏家族彻底掌控朝政的关键转折。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政治影响等方面展开分

于禁降蜀失名节

三国于禁

于禁降蜀失名节是三国时期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作为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以治军严整、作风刚毅著称,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

严颜老将守巴郡

三国严颜

严颜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忠勇刚烈著称。《三国志》等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虽较为简略,但通过史料碎片仍可勾勒出其事迹的关键脉络。

刘禅乐不思蜀国

三国刘禅

"乐不思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描述了蜀汉后主刘禅在亡国后被迁往洛阳,面对司马昭的试探时

乐不思蜀刘禅降

三国刘禅

“乐不思蜀”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描述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曹魏后的生活状态。以下是结合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投降经过蜀汉灭亡: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