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乱政祸国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176次历史人物 ► 韩悝
十常侍乱政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典型事件,对汉朝政治造成严重破坏。十常侍指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名宦官("十"为约数),他们利用汉灵帝昏庸,把控朝政,导致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核心祸国表现:
1. 垄断权力架空皇权
- 十常侍通过控制奏章传递与诏令发布,将汉灵帝隔绝于朝臣之外。灵帝甚至宣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平年间,他们主导"西园卖官",官爵明码标价,太守职位售价二千万钱,彻底破坏官僚体系。
2. 残酷打击士人集团
- 与第二次党锢之祸(169年)相勾结,诬陷太学生与清议官员"共为部党",导致李膺、范滂等百余人,牵连流放者达六七百人。宦官集团借机清除异己,使朝廷失去制衡力量。
3. 横征暴敛激化矛盾
- 为修建宫殿园林(如南宫、玉堂殿),强制增收"修宫钱",郡县官员需缴纳两千至三千万钱方能赴任。冀州刺史王芬因无法凑足税款自杀。各地爆发"截断税赋"事件,黄巾起义(184年)的与此直接相关。
4. 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 镇压黄巾军时,十常侍派亲信太监担任监军,如左丰向卢植索贿未遂即诬其怠战,导致这位名将被囚车押回洛阳。皇甫嵩、朱儁等将领屡受掣肘,延误战机。
深层制度根源
东汉自和帝起形成"外戚-宦官"循环专政模式。十常侍实为皇权异化的产物:
他们通过中常侍(秩比二千石)、黄门令等内官职位控制决策核心
掌握"中藏"(皇室财政)与"尚方"(官营手工业),积累巨额财富
地方上安插宗族亲信,如张让养子张奉任太原太守,形成全国性网络
历史影响
189年何进谋诛宦官失败引发董卓进京,十常侍虽被袁绍诛杀,但中央权威彻底崩溃。此事件揭示东汉两大顽疾:宦官制度的设计缺陷与察举制崩坏后的吏治腐败。后世唐、明等朝均引以为戒,但类似悲剧仍不断重演。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