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朝手工业的分工状况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7 | 阅读:6869次
历史人物 ► 商朝

商朝手工业的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形成了细致的社会分工,并在青铜器、陶器、骨器、玉器、纺织等领域表现出专业化生产特征。以下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对其分工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商朝手工业的分工状况

1. 青铜铸造业

商朝青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核心,分工极为精细。根据殷墟遗址出土的作坊遗迹,铸造过程至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采矿与冶炼:在湖北铜绿山、江西瑞昌等地发现商代铜矿遗址,矿石经初炼后运输至都城作坊。

制模与范铸:采用陶范法,先制作泥模(内模)和陶范(外范),需专人负责雕刻纹饰。殷墟苗圃北地发现大量陶范,表明模具制作已专业化。

合金配比:工匠掌握铜、锡、铅的比例(如礼器锡含量常达15%-20%),《考工记》中“六齐”规则可能源于商代经验。

铸造与后期加工:大型器物采用分铸法,由多人协作完成,另需工匠进行打磨、錾刻等精细处理。

2. 制陶业

商代陶器生产分为实用器和特殊陶器两类:

灰陶与红陶:平民日常用具由民间作坊生产,采用快轮技术,器型规整。

白陶与硬陶:白陶以高岭土烧制,硬度高、纹饰精美,可能为贵族专用;长江流域的硬陶已施釉,是原始瓷器的前身。

建筑用陶:郑州商城出土的陶水管、瓦片显示建筑材料生产专业化。

3. 骨器与角器制作

殷墟大司空村、北辛庄等地发现大型骨器作坊,分工明确:

原料处理:以兽骨、象牙、鹿角为主,需经劈削、脱脂等预处理。

精加工:制作骨笄、骨针、卜骨等,尤以象牙雕刻最为精细,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即代表。

卜骨特殊加工:占卜用的龟甲、牛肩胛骨需经打磨、钻孔,由贞人集团控制。

4. 玉器制造业

商代玉器多用于祭祀与礼仪,反映等级制度:

玉料来源:部分来自新疆和田、辽宁岫岩等地,运输与贸易网络发达。

切割与雕刻:使用砣具和砂岩片切割,浮雕、透雕技术成熟,如妇好墓的玉龙、玉象。

专业化分类:礼器(圭、璧)、仪仗器(玉钺)、佩饰等由王室作坊垄断。

5. 纺织与漆器

纺织业:殷墟出土铜器上的丝绸痕迹显示已有提花技术,可能分设纺纱、织造、染色等工序。

漆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商代漆器残片,采用木胎雕花髹漆工艺。

6. 其他手工业

木工与车辆制造:马车部件(轮、辕、舆)需精确榫接,殷墟车马坑显示制造流程标准化。

皮革加工甲骨文有“革”字,皮甲、盾牌等军用品需要硝制、裁剪技术。

7. 管理与组织

手工业者可能以氏族为单位聚居(如殷墟“铜器族”铭文),部分工匠为王室服务的“百工”,产品打上族徽标记。商晚期出现“司工”官职,表明政府对生产的控制。

商朝手工业的分工不仅推动技术进步,也为周代“百工”制度奠定基础。其专业化生产与贸易网络,是商文明成为东亚青铜时代高峰的重要支撑。

文章标签:手工业

上一篇:清代满汉文化融合 | 下一篇:西周邦交关系研究

祖乙迁邢稳商基

夏商祖乙

祖乙迁邢是商朝中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商代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后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考古与文献的史实分析: 一、祖乙迁邢的历史背景1. 商前

商代建筑技术与宫殿

夏商妇好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其建筑技术与宫殿建设体现了早期文明的典型特征。以下从建筑技术、宫殿布局、材料使用及文化内涵

夏朝的治水传说与史实

夏商大禹

夏朝的治水传说与史实是中国上古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议题,涉及神话叙事与早期文明治理水患的实践。以下从传说、考古发现及史学研究的结合角度展开分析

商朝的城墙与防御体系

夏商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其城墙与防御体系在早期国家形态中具有显著特点,体现了军事、政治与技术的结合。以下是关于商朝城墙与防御体系的

商朝的城墙与防御体系

夏商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其城墙与防御体系在早期国家形态中具有显著特点,体现了军事、政治与技术的结合。以下是关于商朝城墙与防御体系的

商朝的医学知识与巫术

夏商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医学知识与巫术密切相关,呈现出“医巫不分”的特点,这一现象体现了早期文明对疾病和自然力量的认知方式。以下从多个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