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耿恭孤守疏勒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31 | 阅读:6244次
历史人物 ► 班超

耿恭孤守疏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守城战例,发生于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至建初元年(公元76年),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军事才能与顽强意志。

耿恭孤守疏勒

背景与起因

汉明帝时期,东汉为对抗北匈奴,重启西域经略。永平十七年(74年),耿恭作为戊己校尉,与关宠分驻车师后王部金蒲城及前王部柳中城。次年,北匈奴攻杀车师后王,联合龟兹等国围攻汉军据点,关宠战死,耿恭退守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境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守城经过

1. 地形利用

耿恭选择疏勒城因其傍临深涧,易守难攻。他率数百士兵加固城防,利用地形优势阻截匈奴骑兵。

2. 战术防御

匈奴围城后,耿恭使用毒箭战术,宣称汉军箭矢"为汉箭,中者创皆沸",一度震慑敌军。水源被断后,他命令掘井至十五丈深得水,瓦解匈奴"断水困城"之计。

3. 心理战与外交

其间耿恭拒绝匈奴招降,当众焚毁劝降书,斩杀匈奴使者以示决心。他还通过分化策略,争取部分车师残余势力相助。

4. 极限坚守

围城持续数月后,城中粮尽,"吏士饥乏,乃煮铠,食其筋革"。至建初元年(76年)正月,仅存26人仍坚持作战。

救援与结局

汉章帝派援军西进,范羌率两千人冒雪翻越天山营救。最终耿恭与13名幸存者撤回玉门关,史载"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朝廷封其为骑都尉,但后因政治斗争被免官。

历史评价

1. 军事典范

此役被后世与班超西域经营并称,成为"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壮烈典故。《后汉书》评价:"恭之节义,亘古未有。"

2. 战略意义

虽未能保住车师,但牵制了匈奴主力,为东汉重建西域都护争取了时间。永元三年(91年)班超彻底平定西域时,耿恭的牺牲被视为重要铺垫。

3. 文化影响

唐代王维《老将行》"誓令疏勒出飞泉"即用此典。明代将疏勒守城故事编入《帝鉴图说》,作为君主教材。

此战例凸显了冷兵器时代"以少抗多"的守城要点:地形选择、资源管理、士气维系,以及将领个人魅力的关键作用。其精神内核在中国军事史上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二世亡国教训反思 | 下一篇:陆机文章冠绝江左

汉朝人口普查与赋税

汉朝汉朝

汉朝的人口普查与赋税制度是巩固中央集权、维持国家运转的重要支柱,其体系兼具继承与创新,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人口普查:户

汉明帝政治成就及影响

汉朝耿秉

汉明帝(28—75年),即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57—75年在位),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永平之治”,是东汉初年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他的政治成

班固撰汉书

汉朝班固

班固所撰《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后世正史编纂的范例,在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述: 一、基本背景与

苏武北海牧羊

汉朝苏武

苏武北海牧羊是《汉书·苏武传》中记载的著名历史事件,体现了汉代使节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以下为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历史背景 公元前100年

班超经营西域的功绩

汉朝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与其兄班固、妹班昭并称“三班”。他以其卓越的外交手段和军事才能,

班超再通西域纪实

汉朝班超

班超再通西域是中国东汉时期一次重要的外交与军事行动,打破了匈奴对西域的长期控制,重新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丝绸之路,对汉朝的边疆稳定和东西方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