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汉隐帝诛戮大臣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7 | 阅读:7794次
历史人物 ► 刘知远

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戮大臣事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内部一次重大政治清洗,直接导致中枢权力瓦解与王朝覆灭。该事件发生于乾祐三年(950年),其背景、过程及后果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后汉隐帝诛戮大臣

1. 权力结构的先天缺陷

后汉高祖刘知远建立政权仅一年即病逝,18岁的刘承祐继位时为乾祐元年(948年)。新君缺乏政治根基,中枢实权掌握在杨邠(枢密使)、史弘肇(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王章(三司使)组成的"辅政铁三角"手中。三人虽有能力但专断朝政,《旧五代史》记载"政事皆决于邠等,宰相受成命而已"。

2. 冲突激化的关键点

财政控制权:王章推行"省耗"税制(每斛粮加征二升附加税),引发民怨却禁止隐帝动用内库,导致君臣对立。

人事权:隐帝欲封宠妃耿夫人为后、任命亲信聂文进为飞,均遭杨邠公开反对。

军事部署争议:面对郭威坐镇邺都的局面,史弘肇反对调其回朝,暴露出对皇权的蔑视。

3. 血腥诛杀过程

乾祐三年十一月,隐帝联合李业等外戚势力,趁常朝时发动突袭:

杨邠、史弘肇、王章同时被伏杀于广政殿东庑

诛灭三族并清洗党羽,枢密院使郭威在京家属全部遇害

派供奉官孟业赴澶州杀害忠武节度使刘信(刘知远之弟)

4. 连锁反应与政权崩溃

郭威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隐帝出逃途中被郭允明所杀(950年十二月)

中枢真空导致开封尹刘铢屠杀郭威家族引发报复,后汉统治基础彻底瓦解

郭威建立后周,终结了后汉仅四年的国祚

5. 历史评价维度

制度层面:反映五代"杆子出政权"的本质,军将干政使皇权脆弱

个人因素司马光批评隐帝"年少气锐,但知忿疾",欧阳修则指出辅臣"专权自恣"招祸

时代特征:延续唐末以来"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权力逻辑,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提供反面教材

该事件典型展现了五代政权更迭的暴力性与突发性,《资治通鉴》特别记载史弘肇临刑前"吾等为国家竭诚,今死无憾"的悲壮宣言,客观上加速了后周时期文官政治的回归。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刘禹锡写《陋室铭》 | 下一篇:宋理宗崇理抑文

王晏球大破契丹

五代十国李嗣源

王晏球大破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与契丹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对抗,发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此役展现了王晏球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中原政

后汉隐帝诛戮大臣

五代十国刘知远

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戮大臣事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内部一次重大政治清洗,直接导致中枢权力瓦解与王朝覆灭。该事件发生于乾祐三年(950年),其背景、

南唐灭闽国

五代十国王延政

南唐灭闽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角逐的重要事件,发生于945年。闽国由王审知在909年建立,定都福州(长乐府),疆域涵盖今福建大部。其统治后期因内乱

王审知治闽兴文

五代十国黄滔

王审知治闽时期(909-945年)是福建历史上重要的开发阶段,其"兴文"政策对闽地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稳定奠定文

后汉隐帝诛戮大臣

五代十国刘知远

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戮大臣事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内部一次重大政治清洗,直接导致中枢权力瓦解与王朝覆灭。该事件发生于乾祐三年(950年),其背景、

契丹南下灭后晋

五代十国刘知远

契丹南下灭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946年至947年,标志着契丹(辽朝)对中原政权的直接军事干预达到顶峰。以下是事件的详细梳理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