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纸币“交钞”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23 | 阅读:5998次历史人物 ► 交钞
元代的纸币“交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通的法定纸币,由元朝政府发行并强制推行。它的出现与元朝独特的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金融管理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 发钞背景与制度演变
元朝继承并发展了金朝的纸币制度。1236年窝阔台时期已发行地区性纸币"交钞",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于1260年正式发行"中统元宝交钞",确立纸币为唯一法定货币,禁用铜钱与金银交易。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与中统钞并行,形成"银本位"纸币体系,规定钞本以白银储备为担保,1贯钞合白银1两。
2. 防伪与形制特征
采用桑皮纸特殊印制,加盖朱印、墨戳和骑缝章,票面注明"伪造者处死"的严厉警告。面额分10文至2贯共九等,后增发小面额"厘钞"。
设立"交钞提举司"专管印造,地方设"平准行用库"负责兑换,形成从中央到路府的严密管理系统。
3. 流通与通货膨胀
初期通过丝料、盐税等实物储备维持币值稳定,马可·波罗记载"与纯金无异"。但后期因战争开支无度,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至正交钞"时,贬值至1贯仅值旧钞1000文。
政府滥发导致恶性通胀,《元史·食货志》载"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最终加速元末经济崩溃。
4. 历史影响与考古发现
开创了纯纸币流通体系,比欧洲最早的瑞典纸币(1661年)早400余年,纸币制度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到波斯伊尔汗国。
1907年新疆出土"至元通行宝钞"实物,证实其采用套印技术和汉字、八思巴文双文标注,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代纸币制度虽因缺乏现代金融监管经验而失败,但其规模化尝试为明清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借鉴,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章标签: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