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司马懿诈病赚曹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7 | 阅读:4622次
历史人物 ► 司马懿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三国时期一场关键的政治博弈,发生于曹魏正始十年(249年)。事件展现了司马懿高超的权谋手段,直接影响曹魏政权走向。以下是基于《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司马懿诈病赚曹

一、历史背景

1. 辅政格局失衡

曹叡临终前命曹爽(宗室)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幼主曹芳。初期曹爽尚能尊重司马懿,但不久便任用何晏邓飏等亲信架空司马懿,将其升为太傅虚职,剥夺实权。

2. 曹爽的专权与失政

曹爽集团大肆敛财、篡改制度,甚至将郭太后迁居永宁宫,引发朝野不满。其弟曹羲曾劝谏"权重震主"之危,但未被采纳。

二、司马懿的韬光养晦

1. 诈病细节

司马懿宣称"风痹"不能理事,甚至故意打翻粥饭、装作听不懂侍女说话(《晋书·宣帝纪》)。曹爽派李胜试探时,他颤抖执衣、言语错乱,成功骗过对方。

2. 暗中筹备

其间司马懿秘密联络太尉蒋济、司徒高柔等元老,并通过长子司马师私下蓄养三千死士(《晋书·景帝纪》),其弟司马孚亦掌控部分禁军。

三、高平陵之变的实施

1. 时机选择

正始十年正月,曹爽携曹芳及亲信出洛阳祭拜高平陵,城内守备空虚。司马懿迅速控制武库,屯兵洛水浮桥,并获郭太后诏书声讨曹爽。

2. 心理战术

司马懿指洛水为誓承诺仅罢免曹爽官职,蒋济亦写信劝降。曹爽放弃抵抗后,司马懿却以"谋反"罪名诛灭曹爽三族及何晏等党羽(《三国志·曹爽传》)。

四、影响与深层分析

1. 权力结构重塑

事件后曹魏宗室势力彻底衰落,司马氏掌控尚书台、中护军等要职,为后续篡魏铺路。

2. 士族政治的转折

司马懿通过拉拢颍川荀氏、河东裴氏等士族巩固权力,标志着汉末豪强政治向门阀政治的转变。

3. 历史评价争议

裴松之注《三国志》批评司马懿"诡诈无信",而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则认为其行为是"不得已而用权"。现代学者田余庆指出,此事反映了汉魏禅代后权力合法性的脆弱性。

司马懿的行动绝非孤立事件,其策略融合了法家的权术思想与汉末以降的世家政治逻辑。高平陵之变堪称中国宫廷政变的经典案例,对理解魏晋权力交替具有标本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苏武北海牧羊 | 下一篇:苟晞屠伯之虐

《三国志》与正史差异

三国三国志

《三国志》与正史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立场与史料选择 陈寿所著《三国志》以西晋为正统,因此在叙述魏、蜀、吴三国历史时存在倾向性。

五虎上将的辉煌

三国五虎

五虎上将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将领,其辉煌战绩与历史地位在《三国志》等正史和《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下广为流传。尽管"五虎上将"(关羽、张飞、

司马懿诈病赚曹

三国司马懿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是三国时期一场关键的政治博弈,发生于曹魏正始十年(249年)。事件展现了司马懿高超的权谋手段,直接影响曹魏政权走向。以下是基于《

程昱十面埋伏计

三国程昱

程昱的“十面埋伏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术描写,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情节是小说虚构,并非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上程昱虽有智谋,但并未实施过所

司马懿诈病赚曹

三国司马懿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是三国时期一场关键的政治博弈,发生于曹魏正始十年(249年)。事件展现了司马懿高超的权谋手段,直接影响曹魏政权走向。以下是基于《

司马懿的隐忍谋略

三国司马懿

司马懿的隐忍谋略是中国历史上以长期蛰伏、伺机而动著称的经典政治智慧典范,其核心在于"韬光养晦"与"后发制人"。以下从史实角度分析其策略要点及历史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