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程昱十面埋伏计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7 | 阅读:7911次
历史人物 ► 程昱

程昱的“十面埋伏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术描写,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情节是小说虚构,并非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上程昱虽有智谋,但并未实施过所谓的“十面埋伏”。以下是结合史实与演义的分析和扩展:

程昱十面埋伏计

1. 演义中的虚构情节

三国演义》第31回描述程昱向曹操献“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之战中围困袁绍残军。此战在历史上实为曹操主动出击、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并无“十面埋伏”的细节。小说可能借鉴了楚汉战争中韩信的“十面埋伏”典故,用以突显程昱的谋略。

2. 程昱的真实军事贡献

守鄄城拒吕布:公元194年,曹操征陶谦时,吕布偷袭兖州,程昱与荀彧坚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城,为曹操保住根据地。

劝曹操挟天子:196年,程昱力主迎汉献帝至许昌,奠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基础。

官渡之战献策: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时,程昱仅以700兵守鄞城,并识破袁绍不敢强攻的心理,展现其胆识。

3. “十面埋伏”的战术源流

该战术名源于韩信在垓下之战(前202年)围困项羽的布局。后世文学(如元杂剧《十面埋伏》)将其艺术化,罗贯中移植到三国故事中,以增强戏剧性。

4. 历史与小说的差异

三国志》记载程昱“多谋断”,但性格刚戾,晚年因与同僚不睦被曹操疏远。小说删除其形象,突出其智谋,可见文学创作中对历史人物的重塑。

5. 延伸:三国时期的伏击战术

真实历史中,伏击战常见于三国,如:

曹操乌巢劫粮:官渡之战中火烧袁绍粮仓,实为战术核心。

吕蒙白衣渡江:伪装商船荆州

诸葛亮火烧博望:小说虚构为诸葛亮首功,实为刘备所为。

结语

程昱的“十面埋伏计”是文学想象,但其历史原型确为曹操阵营的重要谋士。研究三国时应区分《三国志》的史实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前者展现其战略价值,后者赋予其传奇色彩。理解这一点,能更客观评价人物与事件的历史意义。

文章标签:埋伏计

上一篇:丝绸之路的雏形与发展 | 下一篇:《陆机与西晋文学的地位》

五虎上将的辉煌

三国五虎

五虎上将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将领,其辉煌战绩与历史地位在《三国志》等正史和《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下广为流传。尽管"五虎上将"(关羽、张飞、

司马懿诈病赚曹

三国司马懿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是三国时期一场关键的政治博弈,发生于曹魏正始十年(249年)。事件展现了司马懿高超的权谋手段,直接影响曹魏政权走向。以下是基于《

程昱十面埋伏计

三国程昱

程昱的“十面埋伏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术描写,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情节是小说虚构,并非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上程昱虽有智谋,但并未实施过所

诸葛亮的治国与军事策略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其治国与军事策略融合了儒家伦理与法家实效,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体现了系统性思想:一、治国方略 1. 法治为基 推行《蜀科》整顿

程昱十面埋伏计

三国程昱

程昱的“十面埋伏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术描写,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情节是小说虚构,并非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上程昱虽有智谋,但并未实施过所

程昱筹谋佐曹操

三国程昱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阳谷)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谋士,以深谋远虑、刚直敢谏著称。他在曹操统一北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