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玄奘西行与文化交流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2 | 阅读:8626次
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佛教求法活动之一,也是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祎,唐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历时17年(629年-645年),跋涉五万余里,途经西域、中亚,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佛教经典657部,并完成《大唐西域记》这一地理与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献。

玄奘西行与文化交流

1. 西行动机与背景

玄奘西行的直接动因是唐代初期佛教经典译介的混乱。当时汉地佛经版本不一,义理多有矛盾,玄奘为求取《瑜伽师地论》等唯识学经典,决心“舍命求法”。他的西行并未获得官方许可(当时唐朝禁止私自出境),但顺应了唐代皇室对佛教的扶持倾向,最终得到太宗李世民的认可。

2. 路线与地理贡献

玄奘的路线以“丝绸之路”中段为主轴: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高昌故城(今吐鲁番),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的撒马尔罕、大夏(今阿富汗),最终抵达北印度。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记录了138个城邦的地理、物产、政治与宗教习俗,成为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历史的一手资料。书中对印度恒河流域的记载尤为详尽,甚至帮助现古学家定位了那烂陀寺遗址。

3. 佛教文化交流的核心成就

经典翻译:玄奘归国后主持译经19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他开创的“新译”风格严谨精确,奠定了汉传佛教唯识宗的理论基础。

学派传播:玄奘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唯识宗)学说系统引入中国,其弟子窥基进一步发展为法相宗。同时,他将中国道教思想与印度佛教的对话记录于《老子化胡经》的辩论中。

中印互动:在印度期间,玄奘参与曲女城佛学辩论会,被尊为“大乘天”,提升了中国佛教在国际佛学界的地位。归国时,戒日王派使者随行,推动了中印官方往来。

4. 跨文明影响的延伸

语言学贡献:玄奘的音译规则(如“印度”一词的定型)和梵语研究影响了汉语言学发展。

艺术与科技交流:他带回的印度佛像样式影响了唐代佛教艺术,而《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砂糖制作技术后来在中国得到推广。

历史学价值:该书对中亚突厥、波斯萨珊王朝的记载,弥补了当地史料的缺失。14世纪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曾引用玄奘的记述。

5. 后世影响与争议

玄奘的形象在民间被神化(如《西游记》的文学演绎),但其真实历史贡献在于以学术态度促进文明互鉴。他的西行路线成为后世佛教传播的通道,而唯识宗虽在唐代后衰落,其思想仍深刻影响了禅宗与华严宗。现代学者通过对比《大唐西域记》与中亚考古发现,持续验证其记载的准确性。

玄奘西行体现的不仅是宗教热忱,更是一种跨文明对话的典范。他以开放姿态吸纳异域文化,又将中华文明的特质传递至远方,这种双向互动超越了时空,成为“丝绸之路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的道教发展与名人 | 下一篇:高行周勇冠三军

唐代的占卜与星象学

唐朝唐玄宗

唐代的占卜与星象学是中国古代术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深受政治、宗教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占卜形式多样,星象学体系成熟,两者在宫廷

玄奘西行与文化交流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佛教求法活动之一,也是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祎,唐代著名高

薛涛笺上才女泪

唐朝薛涛

"薛涛笺上才女泪"这一标题,凝练地概括了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才情与悲情交织的一生。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是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与鱼

传奇女皇武则天传奇人生

唐朝传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其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与政治智慧。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 一、早期经历与权力崛起1. 家世与入宫 武则

玄奘西行与文化交流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佛教求法活动之一,也是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祎,唐代著名高

玄奘西行取经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据历史记载,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祎,生于隋朝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他于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