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玄奘西行取经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4 | 阅读:877次
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据历史记载,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祎,生于隋朝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他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历经17年,行程五万余里,途经西域诸国,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求学。

玄奘西行取经

玄奘西行的主要动机是解决当时中国佛教的经典争议。隋唐之际,佛经翻译版本混乱,义理分歧,玄奘为求取更准确的佛经原典,尤其是《瑜伽师地论》,决心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他避开朝廷的出境禁令,私自西行,途经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穿越莫贺延碛沙漠,途中险些因缺水丧命。

在印度期间,玄奘遍访名师,主要师从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学习唯识学说。他精通梵语,参与印度佛教辩论,以学识闻名。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制恶见论》,获戒日王推崇,被授予“大乘天”称号。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657部佛经返回长安,受到唐太宗接见。此后他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场,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包括《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重要经典。他还口述《大唐西域记》,记录西域至印度的地理、风俗、宗教,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的珍贵文献。

玄奘的贡献不仅在于佛经翻译,还推动了中国法相宗的创立,其唯识思想影响深远。他的西行体现了求法精神,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印度那烂陀寺遗址的发掘,部分依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印证了其历史价值。玄奘的历程被后世文学化,明代《西游记》以其为原型创作,但史实与小说差异较大。

文章标签:

上一篇:薛道衡诗才绝 | 下一篇:王师范青州抗梁

唐律疏议的法律影响

唐朝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作为中国现存最早、体系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其法律影响深远且广泛,不仅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石,还对东亚诸国产生了长期的法律示范效应。以

唐代民间节日与习俗

唐朝韦巨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社会开放的时代,民间节日与习俗丰富多彩,融合了汉民族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庆体系。以下是唐代主要

玄奘西行取经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据历史记载,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祎,生于隋朝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他于唐

唐代金银器的奢华工艺

唐朝华工

唐代金银器的奢华工艺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审美追求。以下从工艺技法、纹饰特点、社会背景及代表性器物等方面详细阐述:

玄奘西行取经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据历史记载,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祎,生于隋朝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他于唐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及地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文献。以下从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玄奘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