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医药知识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02 | 阅读:8409次历史人物 ► 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的医药知识是中国早期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文献记载,但通过甲骨文、考古发现及后世文献的间接记载,仍可窥见其概况。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
1. 甲骨文中的医药记载
商代甲骨文是研究其医药知识的重要材料。卜辞中记载了大量疾病名称、症状及祭祀治疗的内容,反映了“巫医一体”的特点:
疾病分类:甲骨文提及的疾病包括头部疾患(如“疾首”)、五官病(“疾目”“疾耳”)、肢体病(“疾足”)及传染病(“疒疫”)等,部分用字形直接表现症状(如“龋”字描绘虫蛀牙齿)。
病因观念:多归因于鬼神作祟或祖先降罚,如“贞:疾齿,御于妣己”(以祭祀妣己治疗牙病)。
2. 治疗方法与药物
巫术疗法:祭祀、占卜是主要手段,通过“祷”“御”等仪式祈求鬼神宽恕,或使用符咒驱邪。
初步药物应用:考古发现商代已使用草药,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桃仁、郁李仁等植物种子,可能用于泻下或活血;青铜器中的酒(鬯)用作药引或溶剂。《尚书·说命》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反映对药物特性的认知。
外科技术:部分甲骨文提及“疥”“痈”等皮肤病,可能存在简单的外科处理;但尚无明确手术证据。
3. 卫生与预防观念
居住卫生:商代宫室建筑已有排水系统(如偃师商城的地下陶水管),墓葬中出土的盥洗器具(如盘、匜)表明对清洁的重视。
饮食卫生:青铜器用于蒸煮食物(如甗),可能减少寄生虫感染;甲骨文有“疾腹”记载,或与饮食不洁相关。
4. 医学思想的萌芽
自然与超自然的结合:虽以鬼神致病为主,但已观察到某些疾病与季节、环境相关(如疟疾与蚊虫)。
解剖知识:祭祀中的动物解剖(占卜用兽骨)可能积累初步解剖经验,但人体解剖未见记载。
5. 考古佐证与技术局限
医疗工具:台西遗址出土的石质砭镰可能用于切割脓疮,但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而非医疗。
文字局限:甲骨文未形成系统医学理论,治疗方法混杂巫术与经验。
扩展知识
商医药对后世影响深远:周代《周礼》分设“医师”“巫祝”,标志医巫渐分;甲骨文疾病记录为《黄帝内经》分类学奠基础。商人对酒(醴)的药用开发直接影响了汉代《伤寒论》的药方构成。
商朝医药虽原始,但其巫医并重、药物实践及卫生意识,构成了中国医学史的早期形态,并为西周以后的体系化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