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九伐中原记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1 | 阅读:1260次历史人物 ► 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后期蜀汉将领姜维为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率军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尽管史书对具体次数记载不一,但以《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及裴松之注为基准,可梳理出以下史实脉络:
一、北伐背景与战略意图
1. 继承诸葛亮遗志:姜维作为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继承者,延续“以攻代守”策略,试图通过主动出击缓解蜀汉地狭民疲的劣势。
2. 陇右地理优势:多次选择陇西为突破点,因该地民风彪悍且易切断魏国与凉州联系,如延熙十年(247年)平定羌胡叛乱后联合羌人抗魏。
3. 蜀汉内部矛盾:费祎执政时限制姜维兵力(“不过万人”),直至费祎死后(253年)姜维方获更大兵权,北伐频率加剧。
二、九伐中原主要战役概述
1. 延熙十二年(249年):乘魏国内乱(高平陵之变)出攻雍州,败于邓艾,退守沓中。
2. 延熙十三年(250年):西平之战,虽未克城,但收降魏将郭循(后刺杀费祎者)。
3.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后全力北伐,围攻南安,因粮尽退兵。
4. 延熙十七年(254年):狄道之战,破魏将徐质,迁河关、狄道三县民入蜀。
5. 延熙十八年(255年):洮西大捷,斩魏雍州刺史王经,歼敌数万,后因邓艾、陈泰援军至而撤。
6. 延熙十九年(256年):段谷之败,被邓艾击溃,蜀军伤亡惨重,姜维自贬三级。
7. 延熙二十年(257年):乘诸葛诞反魏之机出兵秦川,被司马望、邓艾阻于长城。
8. 景耀五年(262年):最后一次北伐,侯和之战再败邓艾,蜀汉元气大伤。
三、军事策略与失败原因
1. 后勤短板:蜀道运粮艰难,多次因“粮尽退兵”,如256年段谷之战前廖化曾谏“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
2. 对手应变:邓艾采取“筑垒防守+游击袭扰”战术,如255年抢占洮阳要地迫使姜维转攻不利。
3. 内部掣肘:宦官黄皓干预军政,欲用阎宇替代姜维,景耀五年北伐后姜维甚至避居沓中不敢返成都。
4. 国力悬殊:263年魏蜀人口对比约4:1(魏443万vs蜀94万),持续消耗战加速蜀汉衰亡。
四、历史评价与补充
1. 《三国志》争议:陈寿评姜维“粗有文武,立志不功”,裴松之则反驳其“有韩信、英布之勇”。
2. 军事创新:姜维改良八阵图,发明“滚石车”等器械,洮西之战展现其围点打援战术。
3. 后续影响:频繁北伐耗尽蜀汉储备,间接导致263年钟会伐蜀时快速溃败。唐代李靖曾点评:“姜维虽败,犹胜坐守待亡。”
姜维北伐是弱国对抗强权的悲壮尝试,其军事才能虽受后世争议,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成为蜀汉后期最具悲剧色彩的历史注脚。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