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北击匈奴记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4955次历史人物 ► 卫青
卫青北击匈奴记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七次率军北击匈奴,从根本上扭转了汉匈战争的战略态势,其军事行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反击(前128-前127年)
元朔元年秋,卫青首次独立统帅三万骑出雁门,斩首数千,拉开汉军反攻序幕。次年发动河南之战(河套地区),采用"迂回侧击"战术,率军从云中向西大迂回,包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部落,歼敌五千余人,收复秦代河南地(今鄂尔多斯高原)。此役扭转了汉初以来匈奴"岁入边杀略"的被动局面,武帝置朔方郡,使长安北线防御纵深扩展至黄河以北。
第二阶段:主动出击(前124-前123年)
元朔五年春,卫青统辖李息、公孙贺等六将军十万余众,发动漠南之战。采用"分进合击"战术,亲率三万人夜袭右贤王庭(今蒙古国南戈壁省),俘获匈奴小王十余人、部众万五千,武帝拜其为大将军。次年春再出定襄,歼敌万余。但霍去病于此战初露锋芒,揭示了新一代将领的崛起。
第三阶段:漠北决战(前119年)
元狩四年春,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实施战略大纵深作战。卫青军团出定襄,遭遇单于主力后,以"武刚车"结阵防御,配合两翼骑兵包抄,歼敌一万九千余。此战汉军虽损失战马十一万匹,但单于遁逃引发匈奴内部权力更迭,右谷蠡王自立单于,匈奴势力退出漠南。
战略特点分析
1. 后勤革新:实行"因粮于敌"与转输并重,在朔方、五原设立大型屯田区
2. 骑兵战术:发展出"车骑协同"战法,《汉书·卫青传》载其"常以武刚车自环为营"
3. 情报系统:重用张骞等熟知匈奴地理者,元狩二年设立"执金吾"掌管边情侦缉
4. 将领培养:提拔公孙敖、李广等异姓将领,打破军功贵族垄断
历史影响
经卫青七次北征,汉朝控制区向北推进六百余里,匈奴损失河西走廊、阴山牧场等战略要地。《史记·匈奴列传》载"是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但过度的军事消耗也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为此后盐铁官营等经济改革埋下伏笔。卫青的"步步为营"战略与霍去病的"闪电战"风格形成互补,共同构成汉代骑兵战术体系的两大范式。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