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安史之乱的始末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10 | 阅读:1266次
历史人物 ► 节度使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代中期由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叛乱历时八年,波及大半个中国,对唐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深远破坏。

安史之乱的始末

背景与起因

1. 节度使权力膨胀唐玄宗开元盛世后期,为防御吐蕃、契丹等边境威胁,设立十大节度使,掌握地方军事、财政和行政大权。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近20万,形成割据势力。

2. 中央政权腐败:玄宗后期沉溺享乐,宰相李林甫杨国忠专权,排斥异己,朝纲败坏。杨国忠与安禄山矛盾激化,加速了叛乱爆发。

3. 民族矛盾与社会动荡:安禄山为粟特胡人,利用边疆胡汉矛盾,拉拢少数民族将领,形成反唐势力。同时,均田制瓦解导致府兵制崩溃,中央军力空虚。

叛乱过程

第一阶段(755-757年):安禄山起兵至安庆绪继位

755年冬,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15万精锐从范阳(今北京)南下,连克洛阳、潼关。756年攻陷长安,玄宗仓皇逃亡蜀地,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内部分裂。

第二阶段(757-761年):史思明复叛与短暂平定

唐军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再度攻占洛阳。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势力进一步衰落。

第三阶段(761-763年):最终平定

唐朝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联合回纥、西域兵力反攻。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叛乱终结。

影响与后果

1. 政治军事格局剧变藩镇割据成为常态,中央权威衰落。节度使拥兵自重,如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长期半独立,为晚唐五代分裂埋下伏笔。

2. 经济崩溃与人口锐减:北方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人口减少约三分之二。《旧唐书》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漕运阻断迫使朝廷依赖江南财赋。

3. 民族关系与边防调整:为平叛征调回纥、吐蕃兵力,导致后期吐蕃趁虚入侵长安。府兵制彻底被募兵制取代。

4. 文化与社会转型:士族阶层进一步衰落,科举制度重要性上升,社会流动性增强。文学作品中(如杜甫“三吏三别”)深刻反映战乱创伤。

延伸分析

安禄山策略:其早期通过讨好玄宗与杨贵妃获取信任,同时利用胡人身份构建多元军事集团,但缺乏政治整合能力。

回纥介入的双刃剑:唐朝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为条件借兵,导致洛阳遭劫掠,暴露中央虚弱。

藩镇长期化的制度根源:均田制破坏后,唐朝无法重建自耕农为基础的征兵体系,只得放任节度使就地筹饷,形成财政-军事地方化循环。

安史之乱不仅终结了盛唐神话,更重塑了中国中古历史进程,其影响延续至宋初中央集权的重建。这场叛乱揭示了帝国扩张与地方治理之间的深刻矛盾,成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反思的重要案例。

文章标签:安史之乱

上一篇:隋朝重臣:高熹的一生贡献 | 下一篇:闽南地区的方言形成

韩愈谏迎佛骨表

唐朝韩愈

韩愈的《谏迎佛骨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反佛奏章,写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针对唐宪宗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的崇佛行为提出强烈批评。作为古文运动的

唐玄宗御驾亲征记

唐朝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712-756年)虽以开创开元盛世著称,但其御驾亲征的记录在正史中仅有零星记载,且存在争议。通过梳理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

唐代传奇小说发展

唐朝传奇

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从六朝志怪笔记的粗陈梗概转向成熟叙事文学。其兴盛与唐代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

魏征直谏太宗谏

唐朝玄武门之变

魏征直谏太宗是初唐政治史上的经典案例,体现了贞观时期君臣共治的开明风气。作为谏议大夫,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贞观政要》记载其进谏达200余次,核

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

唐朝节度使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跨度与规模宏大 敦煌壁画主要集中于莫高窟,创作时间从十六

节度使制度的演变

唐朝节度使

节度使制度是中国中古时期重要的军政制度,其演变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与初创(唐初至玄宗时期)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督制度,唐初为应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