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十国时期的地方教育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8 | 阅读:6765次
历史人物 ► 钱镠

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虽政局动荡但地方教育并未完全停滞,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以下从教育形式、内容及影响等方面详述:

十国时期的地方教育

一、教育机构与形式

1. 官府学校延续

部分政权延续唐代官学体系,如南唐在金陵设国子监,蜀地后蜀孟昶恢复成都州学,生徒达数百人。吴越王钱镠在杭州设学官,并资助寒门学子。这些学校以培养官僚为主,但规模远不及唐鼎盛时期。

2. 私学兴盛

战乱导致官学衰微,私塾、家学成为主要教育形式。南唐徐铉徐锴兄弟在庐山开馆授徒,生徒众多;楚地周行逢设立私学教授经史。闽国王审知招纳中原士人,在福州创办"四门学",兼具官私属性。

3. 书院萌芽

白鹿洞书院前身"庐山国学"在南唐时由李善道主持,集藏书、讲学为一体,成为宋代书院制度的先声。蜀地张九宗书院(遂宁)、梧州儒子书院同样发轫于此时期。

二、教育内容与特色

1. 经学传承与新注

各政权均以儒家经典为主教材,南唐徐锴著《说文系传》开文字学研究先河。蜀地毋昭裔主持刊刻《九经》,推动经学传播;吴越王室重视《春秋》学,形成地域性学术特色。

2. 实用技能教育

因割据政权需求,出现专业人才培养:吴越设"航海学校"培养;南汉训练珍珠采集技术;闽国注重海外贸易语言教育,泉州出现波斯语教学。

3. 科举的局部实施

南唐、后蜀等模仿唐制开科取士,保大十年(952年)南唐取进士23人。但选拔范围多限于统治核心区,且常受门阀势力干预。

三、教育与文化互动

1. 印刷术推动教育

成都成为当时最大刻本中心,毋昭裔主持刻印《文选》《初学记》等教材;福州发现"五代闽刻本"《金刚经》,证实教育载体革新。

2. 地域文化融合

南唐将江淮诗风引入科举;楚国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编写《溪州歌》教材;吴越佛教寺院兼授儒学,形成"寺学"传统。

3. 藏书与学术

南唐烈祖李昪建"建业文房"藏书十万卷,蜀中"广政石经"刊刻儒家经典于石碑,成为特殊教育媒介。

四、局限性

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多数教育举措未能持续,如荆南文献王高从诲兴学仅维持一代。北方战乱导致中原士人南迁,造成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南方教育水平逐渐超越北方。

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为宋代"庆历兴学"提供了经验,如书院制度、地方官学重建等均受十国影响。出土的敦煌文书(S.4307)记载归义军时期州学课程表,印证了边陲政权的教育坚守。

文章标签:教育

上一篇:王维诗画融山水 | 下一篇:《宋徽宗与瘦金体艺术》

南汉的宫廷政治斗争

五代十国潘崇

南汉(917—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地方政权,宫廷政治斗争激烈且充满血腥,主要围绕皇位继承、权臣干政、宦官专权等问题展开,具有鲜明的岭南

五代十国民族融合过程

五代十国刘知远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中原政权更迭频繁,边疆民族深度参与政治角逐,推动了多民族间的文化、经济与血缘交融。这

罗绍威诛牙兵乱

五代十国朱温

罗绍威诛牙兵事件是唐末五代初期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政变,发生于900年(唐昭宗光化三年),时任魏博节度使的罗绍威通过血腥手段清洗了长期把控魏博军镇

南唐与前蜀的文化繁荣

五代十国李璟

南唐(937—975年)与前蜀(907—92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两个重要的割据政权,尽管存续时间较短,却凭借相对稳定的政局和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

钱镠吴越国奠基

五代十国钱镠

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杭州临安人,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奠基者。作为"吴越钱氏"的开创者,他通过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将两浙地区整合成具有独

五代军阀的混战与割据

五代十国钱镠

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与割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政权分裂与武力割据时期,其根源可追溯至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膨胀。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