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解缙编修永乐大典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21 | 阅读:7619次
历史人物 ► 解缙

解缙编修《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说明:

解缙编修永乐大典

1. 背景与成书动机

明成祖朱棣为彰显文治成就、巩固政权合法性,于1403年(永乐元年)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牵头编修一部大型类书。朱棣要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旨在汇总古今典籍,建立文化权威。

2. 解缙的初期编纂

解缙组织147名学者,历时17个月完成初稿,定名《文献大成》。但朱棣认为内容不够完备,1410年(永乐三年)另命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与解缙共同监修,编纂团队扩至2169人,包括国子监生、地方学者及僧道等专业人士。

3. 《永乐大典》的规模与体例

全书22877卷(另有目录60卷),约3.7亿字,按《洪武正韵》编排,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纂方法。辑录先秦至明初的8000余种典籍,其中许多后世已失传的著作(如《宋会要》《旧五代史》部分内容)赖此保存。

4. 解缙的特殊贡献

解缙作为核心编纂者,不仅是组织者,更亲自参与校勘。他提出"毋厌浩繁"的编纂原则,主张保留文献原貌,反对随意删改。其诗才和博学直接影响了大典的文学类内容品质,但1410年后因政治斗争被贬,未能参与后期工作。

5. 历史影响与文献价值

大典仅抄录正副两套(永乐本与嘉靖副本),现存不足4%,但仍被视为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之祖"。其辑佚功能为清代四库馆臣所借鉴,近代学者从中辑出《水经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重要典籍。

6. 相关争议与后续

有学者认为解缙实际参与时间较短,主要贡献在初创阶段;另有大典散佚始末仍存谜团,嘉靖年间重录时的增删情况亦有待研究。现存副本残卷中可见明代宫廷抄本的典型装帧特征——朱丝栏、包背装,部分页眉保留校勘官员签押。

文章标签:永乐大典

上一篇:月赤察儿元帅志 | 下一篇:清代八旗制度的演变

明朝历史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明朝明朝

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历史文献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研究现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新方法不断引入的特点。

明朝绘画流派演变

明朝明朝

明代绘画流派演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承续宋元传统,又融合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审美转向,主要发展脉络如下:1. 明初期:宫廷院体画主导 洪武至宣德年

明朝的科举制度改革

明朝明朝

明朝的科举制度改革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演变阶段,其核心在于强化中央集权、规范人才选拔机制,并对前代制度进行系统化调整。以下是明朝科举改革

明朝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明朝明朝

明朝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融合了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与社会现实的约束,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模式。以下依据史料与文学记载,梳理几则具有代表性的

解缙永乐大典总纂

明朝解缙

解缙是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曾任《永乐大典》的纂修官之一,但并非唯一总纂。《永乐大典》的编纂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由翰林院学士解缙、姚

解缙编修永乐大典

明朝解缙

解缙编修《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说明:1. 背景与成书动机 明成祖朱棣为彰显文治成就、巩固政权合法性,于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