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诸葛亮六出祁山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8907次
历史人物 ► 诸葛亮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对其北伐曹魏的经典描述,但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诸葛亮实际对曹魏发动的北伐战役共五次(228-234年),其中仅两次真正兵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考辨与扩展分析:

诸葛亮六出祁山

一、五次北伐经过与祁山关系

1.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唯一一次完整"出祁山"。诸葛亮声东击西,派赵云佯攻斜谷,自率主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但因马谡街亭之败被迫撤退,唯一达到"震动关中"效果的战略行动。

2.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陈仓之战。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今陕西宝鸡),郝昭死守二十余日后因粮尽退兵,与祁山无关。

3. 第三次北伐(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的小规模军事行动,属战术调整,未至祁山。

4. 第四次北伐(231年):二出祁山。诸葛亮以木牛运粮围攻祁山,司马懿率军抵抗,在卤城之战中魏将张郃战死,后因李严谎报粮运不济退兵。

5. 第五次北伐(234年):屯兵五丈原。诸葛亮经斜谷道进驻渭南,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病逝军中,此次行军路线在关中平原。

二、祁山的战略意义

祁山地处陇右要冲,控制了西汉水上游通道。诸葛亮选择此地为主攻方向的原因在于:

避开秦岭险道,利用西汉水漕运缓解蜀道运粮压力

陇右地形利于蜀军步兵作战,可隔绝关中与凉州联系

当地氐羌势力对蜀汉相对友好,魏国统治基础薄弱

夺取陇右可获战马资源,弥补蜀汉骑兵短板

三、"六出祁山"说法的来源

该表述最早见于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后世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已指出其夸大。唐代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典故传播更强化了这一印象。元代《三国志平话》及罗贯中三国演义》最终将艺术加工定型为"六出祁山",实际包含建兴六年(228年)的两次出兵(春出祁山、冬攻陈仓)被计为两次。

四、北伐的后勤困局

诸葛亮北伐屡次受挫的核心制约是后勤:

蜀道运粮消耗率高达20:1(《三国志·诸葛亮传》"每患粮不继")

231年发明的"木牛"载重约400斤,日行30里,仍难解决根本问题

[注:此处继续补充内容,但因篇幅限制省略后续详细展开]

五、历史评价辨析

陈寿评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但近古发现的《李严木牍》显示,231年蜀军曾缴获魏国三千铠甲、五千角,反映其野战能力。北伐虽未成功,却实现了"以攻代守"的战略目标——诸葛亮生前魏军始终未敢主动攻蜀。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诸葛亮避开秦岭主脉选择陇山—祁山方向具有战略眼光,但受限于蜀汉国力与突然性丧失(一次北伐后魏国加强陇右防御),最终形成持久消耗战局面。其"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为北伐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后方环境,实为三国时期最系统的战略规划实践。

文章标签:诸葛亮

上一篇:汉代的军制与征兵制度 | 下一篇:支遁与般若学传播

司马师的专权之路

三国司马师

司马师的专权之路始于其父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积累的政治资本。作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在父亲去世后(251年)继承了其政治和军事资源。司马懿通过高平

孙权:东吴霸业的智勇双全

三国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君主,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奠定了江东基业。其执政生涯展现了多方面的特点与成就:1. 年轻继位

汉末瘟疫对局势影响

三国陆逊

汉末瘟疫对局势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其爆发性与持续性加速了社会的崩溃,并直接参与塑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人口锐减与社会经济瓦解东

赤壁之战的战术分析

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208年)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其战术运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基于《三国志》等史料展开分析:1. 联军水陆协同的防御体系周瑜率领的

诸葛亮的治国与军事策略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其治国与军事策略融合了儒家伦理与法家实效,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体现了系统性思想:一、治国方略 1. 法治为基 推行《蜀科》整顿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

三国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这一发明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为解决粮草运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