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诸葛诞的反叛始末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4 | 阅读:867次
历史人物 ► 诸葛诞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但分属魏、蜀、吴阵营。他的反叛(史称“寿春之乱”)是曹魏后期政治矛盾激化的典型事件,涉及权臣专权、地方势力与中央对抗等多重因素。以下是其反叛始末的详细分析:

诸葛诞的反叛始末

一、背景与前期仕途

1. 家族背景:诸葛诞属琅琊诸葛氏,虽与诸葛亮同族,但因早年投靠曹魏而走上不同道路。魏明帝时期历任荥阳令、吏部郎等职,以干练著称。

2. 军功积累:正始年间(240-249年),参与平定毌丘俭淮南叛乱,因功封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淮南军区核心人物。

3. 政治立场:初期与司马懿关系密切,被视作司马氏党羽,高平陵之变后获重用,但后期与司马师矛盾渐生。

二、反叛

1. 中央清洗地方大员:255年毌丘俭、文钦反司马师失败后,司马昭加强对淮南将领的猜忌。257年,司马昭欲调诸葛诞回朝任司空,实为削夺兵权。

2. 个人恐惧:诸葛诞目睹王凌、毌丘俭等淮南前两任都督均因反司马氏被诛,担心自身安危,遂决定先发制人。

三、叛乱过程

1. 起兵准备:257年五月,诸葛诞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举兵,杀扬州刺史乐綝,集结淮南淮北屯田兵十余万,并联合东吴求援。

2. 吴国介入:东吴派全怿、全端等率兵三万援助,另遣朱异北上接应,试图重建淮南亲吴势力。

3. 司马昭围剿:司马昭亲率二十六万大军包围寿春,采纳钟会之计,采取长期围困策略,切断吴援与粮道。

4. 内部瓦解:258年正月,诸葛诞部将蒋班、焦彝因战术分歧投降;吴将全怿因司马昭率部归魏。寿春粮尽,诸葛诞试图突围,被胡奋部斩杀。

四、败亡原因分析

1. 战略失误:困守孤城而未主动出击,错失初期兵力优势;过度依赖吴援,但吴军作战消极。

2. 政治局限性:缺乏明确政治纲领,仅以自保为目的,难以凝聚更多支持。

3. 司马氏优势:中央掌握资源与后勤优势,钟会、王基等谋士的战术策划高效。

五、历史影响

1. 淮南三叛终结:诸葛诞之败标志着淮南三次大规模反司马氏叛乱(王淩、毌丘俭、诸葛诞)的终结,司马氏彻底控制江淮防线。

2. 门阀政治显现:事件反映魏晋之际士族与寒门的矛盾,诸葛诞作为外姓将领难以抗衡司马氏的世家联盟。

3. 军事制度变化:战后曹魏强化都督区轮换制度,防止地方将领长期掌权。

延伸知识点

诸葛诞与名士交往:他与“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有姻亲关系,反映当时士族间的复杂网络。

东吴战略考量:吴国此次援助实为消耗魏国实力,非真心支持诸葛诞,故援军行动迟缓。

三国志》记载差异陈寿《三国志》将诸葛诞与毌丘俭合传,隐含对其“背魏”行为的批判立场,裴松之注则补充了更多细节。

诸葛诞的失败不仅是军事较量结果,更是曹魏权力重构过程中的必然。他的反叛加速了司马氏代魏进程,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反叛

上一篇:主父偃推恩弱藩 | 下一篇:马隆西平凉州乱

黄忠的老当益壮

三国黄忠

黄忠的“老当益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典故,体现了其高龄仍勇猛善战的特质。以下结合史实和背景展开分析:1. 史书记载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明

孙权坐镇江东霸业

三国孙权

孙权坐镇江东霸业,是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得以确立和巩固的关键。作为孙坚次子、孙策之弟,孙权在继承父兄基业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最终

三国名将的武艺比拼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名将武艺比拼,需结合史料《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文献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不同维度对比几位核心武将的实战表现与历史评价: 一、个人武力值

诸葛诞的反叛始末

三国诸葛诞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但分属魏、蜀、吴阵营。他的反叛(史称“寿春之乱”)是曹魏后

诸葛诞的反叛始末

三国诸葛诞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但分属魏、蜀、吴阵营。他的反叛(史称“寿春之乱”)是曹魏后

诸葛诞 - 高超谋略的名臣

晋朝诸葛诞

诸葛亮(181-234 CE)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是蜀汉王朝的重臣。他被后世誉为"智多星",以其超乎寻常的谋略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于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