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黄忠的老当益壮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4 | 阅读:9046次
历史人物 ► 黄忠

黄忠的“老当益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典故,体现了其高龄仍勇猛善战的特质。以下结合史实和背景展开分析:

黄忠的老当益壮

1. 史书记载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明确记载黄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尤其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时已年近七旬(推测生于148年左右,卒于220年)。刘备称其“强挚壮猛”,并将他与战国名将廉颇类比,凸显其弥坚。

2. 军事成就

- 定军山之战(219年):黄忠采纳法正计策,率军居高临下突袭魏军,阵斩夏侯渊,此役直接助刘备夺取汉中。此战被《华阳国志》评为“一战斩渊,军师大振”。

- 前期履历:早年在荆州刘表麾下任中郎将,后归顺刘备,参与入川作战,史载“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

3. 年龄与武力的矛盾性

汉代平均寿命不足50岁,黄忠年近七旬仍能冲锋陷阵实属罕见。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质疑其年龄记载,但后世普遍认可其高龄善战的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汉代“老年”标准与今不同,60岁已属“耆老”。

4. 文化象征的演变

- 元代《三国志平话》初步塑造黄忠老将形象,罗贯中三国演义》进一步艺术加工,如“长沙大战关羽”“不服老战张郃”等情节,强化其“老将”标签。

- 历代诗词常用“黄忠效节”比喻晚年报国,如陆游“凛凛黄忠志,悠悠不为身”。

5. 现实因素分析

黄忠的战斗力可能源于:

- 长期战场经验形成的战术意识;

- 蜀汉将领稀缺背景下被委以重任;

- 汉代将领多依靠指挥能力,而非纯粹体力(如关羽“策马刺良”更强调突袭技巧)。

6. 历史对比

同时期名将如赵云(230年卒时约70岁)、严颜(投降时60余岁)也有高龄从军记录,但黄忠因阵斩敌方主帅而更具传奇性。

黄忠的形象融合了史实与文学塑造,其“老当益壮”既体现个人武勇,也反映了汉末三国时期人才使用的务实策略——年龄并非决定军事能力的唯一标准。这一典故至今仍被用于赞誉老年奋斗者的精神。

文章标签:黄忠

上一篇:汉宣帝的昭宣中兴 | 下一篇:祖逖中流击楫志

建安七子与文学风骨

三国陈琳

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196—220年)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中七位代表性作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与“三曹”(

魏蜀吴三国疆域

三国三国

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在历史上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其范围随着战争、外交和内部治理而不断调整。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对三国鼎立时期(约220年

黄忠的老当益壮

三国黄忠

黄忠的“老当益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典故,体现了其高龄仍勇猛善战的特质。以下结合史实和背景展开分析:1. 史书记载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明

孙权坐镇江东霸业

三国孙权

孙权坐镇江东霸业,是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得以确立和巩固的关键。作为孙坚次子、孙策之弟,孙权在继承父兄基业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最终

黄忠的老当益壮

三国黄忠

黄忠的“老当益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典故,体现了其高龄仍勇猛善战的特质。以下结合史实和背景展开分析:1. 史书记载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明

黄忠老将定军山

三国黄忠

黄忠老将定军山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在汉中之战的 pivotal 战役,发生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此战不仅是黄忠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蜀汉夺取汉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