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南北朝 >> 详情

崔浩国史之狱始末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8-07 | 阅读:5880次
历史人物 ► 崔浩

崔浩国史之狱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发生的重大政治案件,发生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此案因司徒崔浩主持编修的国史《国记》触怒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导致崔浩及其家族、姻亲、僚属等数千人被诛杀,是北魏前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清洗事件。

崔浩国史之狱始末

一、背景与起因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北魏汉人士族的代表,历任明元帝、太武帝两朝重臣,官至司徒,深受信任。他主导编纂的《国记》如实记载了北魏早期历史,包括拓跋鲜卑的原始习俗(如“追尊之制”“兄终弟及”等)及道武帝拓跋珪晚年的残暴行径(如诛杀功臣、逼死母亲贺兰太后等)。这些内容被拓跋焘视为暴露皇室丑闻,损害鲜卑贵族尊严。此外,崔浩主张的“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政策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矛盾,引发其政敌(如鲜卑贵族长孙嵩)的强烈不满。

二、案发经过

1. 国史公布争议

崔浩将《国记》刻碑立于平城郊外大路旁,供人浏览。这一行为被认为是有意公开皇室隐私,尤其触怒了鲜卑贵族。拓跋焘震怒,指斥崔浩“暴扬国恶”。

2. 政治清算扩大化

太武帝下令收捕崔浩及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汉族高门,连带诛杀其僚属、门生故吏,据《魏书》记载死者达两千余人,清河崔氏几乎灭族。崔浩本人被囚于槛车,受尽羞辱后处死。

三、深层原因

1. 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初期实行“胡汉分治”,汉人士族与鲜卑贵族在权力分配上存在激烈冲突。崔浩推行汉化政策(如主张按门第选拔官员),触动了鲜卑军事贵族的利益。

2. 皇权与士族博弈

拓跋焘借机打击汉人士族势力,尤其针对崔浩代表的“清河崔氏”这一汉人门阀,以强化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控制。

3. 宗教因素

崔浩推崇道教,曾支持太武帝灭佛(444年),得罪佛教势力。部分学者认为,佛教集团在案中可能推波助澜。

四、影响与后续

1. 政治格局改变

汉人士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鲜卑贵族重新主导朝政,北魏汉化进程一度停滞,直至孝文帝时期才重启。

2. 史书编纂转向

此后北魏国史编修转为秘密进行,严禁外传,官方史学更注重为政权合法务。

3. 门阀士族反思

事件促使北方汉人士族调整策略,部分家族转而与鲜卑贵族联姻,以保全政治地位。

补充知识

崔浩之死被《魏书》归因为“笔祸”,但现代史学多认为其本质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

与崔浩共同修史的著作郎高允因态度谦恭得以免死,侧面反映太武帝的清算具有选择性。

南朝刘宋听闻此案后,曾感叹“北人自相夷灭”,可见其对北魏政治的震动。

此案不仅揭示北魏前期民族与政治的复杂性,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黄忠老将风采再现辉煌 | 下一篇:陈棱征流求岛

南北朝文学与艺术成就

南北朝谢朓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文化多元的时期(420-589年),文学与艺术在南北差异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创新成就。 文学成就1. 诗歌的革新 - 山水诗

崔浩国史之狱始末

南北朝崔浩

崔浩国史之狱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发生的重大政治案件,发生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此案因司徒崔浩主持编修的国史《国记》触怒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王僧辩平侯景乱

南北朝侯景

王僧辩平定侯景之乱是南朝梁末至陈初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梁朝内乱的终结与陈朝建立的序幕。这一事件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以下从背景、过程、影

南北朝时期教育改革探讨

南北朝刘勰

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其变革既受到社会分裂、民族融合的影响,也反映了士族政治与知识传播方式的演变。这一时期

崔浩国史之狱始末

南北朝崔浩

崔浩国史之狱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发生的重大政治案件,发生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此案因司徒崔浩主持编修的国史《国记》触怒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崔浩:南北朝文化名家

南北朝崔浩

崔浩(?—450年),字伯渊,北魏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史学家和书法家,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人,出身北方高门士族清河崔氏。他是南北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