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8-07 | 阅读:6561次
历史人物 ► 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商人,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作者、系统性编纂的杂家著作。作为“杂家”代表作,该书融合了儒、墨、道、法、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试图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理论框架。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

核心内容与特点

1. 编纂背景

吕不韦任秦国相邦时(约前239年),为彰显秦国文化实力、整合思想资源,召集门客三千余人编撰此书。其门客来自各学派,使得《吕氏春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2. 结构体系

- 十二纪:按一年十二月划分,每纪五篇,对应天道运行与治国法则(如《孟春纪》强调“贵生”,体现道家思想)。

- 八览:以“君道”为核心(如《有始览》论宇宙起源),侧重政治哲学。

- 六论:涉及农桑、军事等实务(如《上农》反映“重农抑商”政策)。

3. 思想融合

- 儒家:提倡“德治”“仁义”与儒家一致。

- 道家自然观:吸收《老子》“无为而治”,但更重君主的主动调控(“因性任物”)。

- 法家实用主义:强调制度与赏罚,如《察今》主张“变法因时”。

- 墨家尚贤:《当染》篇认为君主治国需重用贤才。

4. 历史意义

- 文献价值:保存了战国时期大量佚失学派的思想史料。

- 政治意图:吕不韦试图以此书影响秦王政(秦始皇),但最终未被采纳。

- 方创新:开创了“众长”的杂家范式,影响汉代《淮南子》。

争议与延伸

吕不韦的动机:有学者认为其编书是为抗衡荀子、韩非等学者在秦国的势力。

文本真伪:现存版本可能经汉代学者修订,但主体思想仍反映战国末期的思潮。

与秦政的冲突:书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理念,与秦始皇集权思想相悖,或是吕不韦失势的诱因之一。

文章标签:

上一篇:白起征战六国一统纪 | 下一篇:汉高祖刘邦建汉

秦王子婴献玺降

秦朝子婴

秦王子婴献玺投降是秦朝灭亡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秦二世胡亥被赵高逼死后,赵高立子婴为王。子婴即位后设计诛杀赵高,试图挽救秦朝危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

秦朝吕不韦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商人,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作者、系统性编纂的杂家著作。作为“杂家”代表作,该书融合

吕相集权削弱诸侯

秦朝吕相

吕相(即吕不韦)集权削弱诸侯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政治改革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通过强化中央集权,打压诸侯势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以下从具体措

王绾议行郡县

秦朝王绾

王绾议行郡县是秦朝初期政治制度变革中的一次重要讨论,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权衡。这一事件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围绕如何治理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

秦朝吕不韦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商人,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作者、系统性编纂的杂家著作。作为“杂家”代表作,该书融合

公子傒夺位失败

秦朝吕不韦

公子傒夺位失败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中的一场重要政治事件。根据《史记》等史籍记载,公子傒(亦名嬴傒)是秦孝文王(嬴柱)的庶长子,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