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南北朝 >> 详情

贾思勰齐民要术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5-27 | 阅读:8161次
历史人物 ► 贾思勰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北魏时期(约公元533—544年),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系统记录了古代农学、手工业及家庭副业的技术知识。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和相关扩展:

贾思勰齐民要术

1. 农书结构与内容

《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涵盖农、林、牧、副、渔各领域:

农作物种植:详细论述谷物(如粟、麦、稻)、蔬菜、果树的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及轮作技术。提出“顺天时,量地利”的耕作原则,强调因地制宜。

土壤改良:记载“绿肥轮作”技术(如绿豆压青肥田),并分析不同土壤的宜耕性。

畜牧养殖:包括牲畜(牛、马、羊、猪)的饲养、繁育及疾病防治,首次系统记录家禽阉割技术。

食品加工:涉及酿酒、制醋、腌渍、乳制品制作等,保存了早期发酵工艺的珍贵资料。

2. 科技贡献

生物学认识:提出“种性随水土而变”的观点,注意到植物遗传与环境的关系,比欧洲类似理论早千余年。

工具改进:记载了汉代以来的农具(如耧车、曲辕犁)及其优化方法,推动耕作效率提升。

灾害防治:总结防旱保墒、防霜冻、灭蝗等经验,体现古代生态智慧。

3. 史学与文化价值

经济史资料:反映了北魏时期庄园经济的生产模式,记录田租、雇工等社会经济细节。

民俗学参考:保存了如“腊月酿酒”“正月嫁树”等农事民俗,展现农耕文化的生活化应用。

文本传承:后世农书(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均受其影响,明代徐光启称其为“农书之祖”。

4. 现代意义

农业遗产:书中许多技术(如嫁接、套种)至今仍有实用价值,2010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生态观念:强调“集约利用资源”“用养结合”,对可持续农业具有启示意义。

跨学科研究:涉及化学(酿造)、医学(兽医药方)、气象学(物候观测)等多学科交叉内容。

贾思勰在序言中强调“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其务实精神与科学态度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范式。书中技术细节的精确性(如酿酒温度控制的“曲势”观察)远超同期西方文献,成为研究古代科技史的重要坐标。

文章标签:齐民要术

上一篇:蔡谟避讳拒禅位 | 下一篇:隋朝边疆防御体系

刘裕北伐建宋朝

南北朝刘裕

刘裕北伐与南朝宋的建立是东晋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南朝政权更迭与南北对峙格局的深化。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南朝宋武帝刘裕传

南北朝刘裕

南朝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实为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的军事家、政治家,南朝宋的开国皇帝(420

刘义庆《世说新语》

南北朝刘义庆

刘义庆《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刘宋时期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成书于5世纪中叶,由临川王刘义庆主持编纂,门下文士参与撰写。全书分36门(现存版本多为

北魏均田制实施

南北朝租庸调制

北魏均田制的实施背景与主要内容 1. 背景 北魏均田制于太和九年(485年)由孝文帝推行,是北魏汉化改革的核心政策之一。其实施背景包括: 土地兼并严重

贾思勰《齐民要术》价值

南北朝贾思勰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北魏时期(约公元533-544年)。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1. 农业科学的系统性总结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南北朝贾思勰

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著作,成书于约公元533—544年间。该书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农业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