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遇贤起义岭南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7140次历史人物 ► 刘晟
张遇贤起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境内爆发的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南汉乾和二年(944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以下是关于此次起义的详细分析:
1. 起义背景
南汉政权(917-971)统治岭南期间,政治腐败严重。高祖刘䶮晚年暴虐,其子刘玢继位后更甚,沉迷酒色,赋役繁重。岭南地区因远离中原战乱,本可发展经济,但南汉统治者大兴土木(如扩建兴王府)、加重税收,导致民不聊生。张遇贤作为起义,其身份史料记载不一,有称其为"县吏",也有说是"巫觋",反映了社会底层对现状的不满。
2. 起义过程
起义爆发于粤北山区(今广东韶关一带),初期以宗教形式组织,张遇贤自称"中天八国王",建元"永乐"。起义军迅速攻占循州(今广东龙川),并以"白云洞"(位于今河源)为据点。南汉朝廷派越王刘弘昌、循王刘弘杲率军镇压,但初战失利。起义军最盛时发展至十余万人,控制粤东、赣南部分地区,甚至北上攻入南唐虔州(今江西赣州)。
3. 失败原因
战略失误:北上赣南虽避开了南汉主力,但进入南唐境后失去本土支持。
军事劣势:缺乏正规训练,面对南唐将领严恩、边镐的精锐部队时溃败。
内部瓦解:史料记载张遇贤被部将李台叛擒,献于南唐,反映组织松散性。
4. 历史意义
此次起义是五代十国少见的跨政权起义(波及南汉、南唐),暴露了南汉统治危机。南唐趁机介入岭南事务,虽未直接吞并,但削弱了南汉实力。起义军的"中天八国"称号可能受摩尼教或岭南土著信仰影响,体现民间宗教在起义中的作用。
5. 延伸知识点
五代农民起义多具地域特色:如后梁时期毋乙起义利用摩尼教,后蜀有王小波"均贫富"口号。相较之下,张遇贤起义更突出岭南地方性,其活动范围、宗教色彩与唐末黄巢经略岭南有相似处。南汉在刘晟时期(张遇贤败亡后)加强集权,但最终在北宋开宝四年(971)亡国,可见其统治基础始终薄弱。
关于张遇贤的结局,《资治通鉴》载其被南唐斩于金陵,而部分地方志称其脱逃隐居,这类传说反映民间对起义的同情。现存韶关丹霞山仍有"遇贤寨"遗址,可见起义对岭南民间记忆的影响。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