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帝西域经略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3151次历史人物 ► 甘英
汉和帝刘肇在位期间(88—106年),东汉对西域的经略是其边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东汉与西域的关系经历了从短暂收缩到再度扩张的复杂过程,其背景涉及匈奴势力消长、西域各国动向以及东汉内部政治军事策略的调整。
一、历史背景与前期基础
1. 班超的西域经营
汉和帝即位之初,西域都护班超已稳定西域大部。章和元年(87年),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击败龟兹、姑墨,次年(88年)平定了莎车叛乱,迫使龟兹降附。永元三年(91年),班超任西域都护,驻龟兹它乾城,重新确立东汉对西域的统治体系。
2. 北匈奴的削弱
永元元年(89年),窦宪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次年(90年)派阎槃率两千骑收复伊吾卢,切断北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北匈奴单于西逃,西域城郭国失去匈奴后援,为东汉经略创造有利条件。
二、和帝时期的西域经略举措
1. 重置西域都护与长史
- 永元三年(91年)正式复置西域都护,班超以军司马徐干为长史,驻疏勒。
- 永元六年(94年),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七万人平定了焉耆、尉犁、危须叛乱,西域五十余国悉数纳质内属。
2. 屯田与经济控制
- 延续西汉旧制,在伊吾卢、柳中城(今吐鲁番)等地屯田,保障驻军粮饷。
- 通过丝绸贸易维系与诸国关系,龟兹、于阗等国的玉器、马匹输入中原。
3. 外交威慑与册封体系
-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条支(今波斯湾)而返,虽未达成目的但扩展了东汉对西方的认知。
- 册封疏勒王、于阗王等为"汉大都尉",授予印绶,形成羁縻统治。
三、后期收缩与挑战
1. 班超离任后的动荡
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告老还乡,任尚继任都护,因其施政严苛引发西域诸国不满。永初元年(107年),羌乱爆发,东汉诏罢都护,撤回伊吾卢、柳中城屯田兵,弃守西域。
2. 战略收缩的原因
- 内部因素:和帝后期外戚宦官斗争加剧,国力消耗;河西羌乱牵制军事资源。
- 外部因素:北匈奴残部与车师后部勾结反汉,西域城郭国离心倾向增强。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1. 短期成果
班超时期实现了"三绝三通"中的最后一次"通西域",恢复了汉宣帝以来的疆域格局,保障了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
2. 长期局限
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始终依赖少数能吏(如班超),缺乏制度性保障。和帝死后,西域很快再失,直到延光二年(123年)班勇才重启经略。
3. 军事与文化交流
西域的汗血马、苜蓿等物产持续输入中原,佛教通过西域进一步东传,敦煌成为汉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汇点。
汉和帝时期的西域政策继承了"以夷制夷"的传统,但受制于东汉中后期国力衰退,最终未能实现长期稳定控制。这一阶段的经验为后世处理边疆问题提供了"恩威并施"与"屯田实边"的参考范式。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