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篡改遗诏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1845次历史人物 ► 赵高
关于赵高篡改遗诏的史实问题,主要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最后一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今河北邢台),临终前命赵高起草诏书,欲传位长子扶苏。但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帝,并伪造诏书逼死扶苏与蒙恬。这一事件成为秦朝迅速衰亡的关键转折点。
具体篡改过程与细节:
1. 遗诏原内容:始皇遗诏命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即要求其回咸阳主持丧葬,隐含传位之意。赵高扣留未发,利用诏书尚未加盖玺印的漏洞进行篡改。
2. 赵高的动机:
- 个人利益:作为胡亥老师,可借拥立之功掌控朝政
- 政治复仇:曾因罪险些被蒙毅(蒙恬弟)处死,怨恨蒙氏家族
- 规避风险:扶苏与蒙恬关系密切,若继位将威胁赵高地位
3. 李斯的妥协原因:
- 担心扶苏继位后重用蒙恬取代其丞相之位
- 赵高利用"长子继位必用蒙恬为相"的说辞进行威胁
- 受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影响,李斯掌握标准篆书书写,具备造假技术条件
历史影响:
1. 直接后果:扶苏奉伪诏自杀,蒙恬被囚后遇害,导致秦朝失去最有能力的继承人和军事统帅。
2. 统治危机:胡亥继位后爆发陈胜吴广起义,赵高指鹿为马清除异己,加速政权崩溃。
3. 制度缺陷暴露:暴露秦朝权力交接制度不完善,皇帝突然驾崩时缺乏应急机制。
学术争议:
1. 近代学者李开元提出"沙丘之谋虚构说",认为事件可能是汉初为妖魔化秦朝而编造。
2. 北大藏西汉竹书《赵正书》记载秦始皇主动传位胡亥,与《史记》记载矛盾。
3. 考古发现秦代文书制度严格,诏书需多副本存档,单独篡改难度较大。
这一事件反映了秦末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继承制度的脆弱性。赵高的行为不仅改变秦朝命运,更成为后世权臣篡政的典型案例,为汉代强化中枢权力制度提供了历史教训。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