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国人暴动与厉王流彘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24 | 阅读:1559次
历史人物 ► 周宣王

国人暴动与厉王流彘是中国西周晚期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西周王权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坏。以下从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

国人暴动与厉王流彘

历史背景

1. 厉王时期的统治危机

周厉王(姬胡)在位期间(约公元前878—前828年),西周面临内外交困:

- 经济矛盾:厉王推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剥夺平民采集、渔猎的权利,损害了国人(都城平民及部分贵族)的经济利益。

- 政治高压:“弭谤”政策压制言论,派遣卫巫监视国人,对批评朝政者处以极刑,导致“道路以目”(《国语·周语》)。

- 军事失利:对外征伐淮夷、鄂侯驭方等战争消耗国力,加重赋税负担。

2. 社会结构矛盾

- 西周实行国野分治,“国人”作为统治阶层的基础(包括贵族、士、平民),其不满直接动摇政权根基。

- 贵族与平民联合反抗,反映西周等级制度开始瓦解。

事件经过

1. 暴动爆发

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端),国人因长期积怨围攻王宫,厉王仓皇出逃至彘(今山西霍州)。

- 太子静(后为宣王)藏匿于召公家中,国人要求交出太子,召公“以其子代死”(《史记·周本纪》)。

2. 共伯和摄政

厉王流亡期间,诸侯共伯和(一说为卫武公)代行王政,史称“共和行政”(前841—前828年)。

- “共和”一词是中国历史最早的确切纪年,也是“共和”概念的起源(与后世含义不同)。

历史影响

1. 王权威信的崩溃

- 厉王死于彘地后,周宣王即位,虽短暂中兴,但王权已被削弱,诸侯离心倾向加剧。

- 事件揭示“天命”观念动摇,民众力量首次直接推翻君主。

2. 制度性变革

- 经济上,宣王废除部分“专利”政策,缓和矛盾。

- 政治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成为后世治国训诫。

3. 史学意义

- 司马迁以共和元年(前841年)为中国信史开端,此前年代多模糊。

- 为“汤武革命”之后又一次政权合法性讨论提供案例。

延伸知识

“国人”身份考辨:西周“国人”主要指居住在城内的统治族群(周人),有别于郊外的“野人”(被征服族群),其政治参与权是宗法制下的特殊现象。

厉王评价争议:近年出土的“䝬簋”等青铜器铭文显示,厉王可能曾强化中央集权,但改革过于激进激化矛盾。

地理考证:彘地并非偏远荒芜,而是战略要冲,可能与控制晋南资源有关。

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周由盛转衰,为平王东迁和春秋战国的分裂埋下伏笔,也是中国古代民众反抗暴政的早期典范。

文章标签:厉王流彘

上一篇:夏商时期的陶器文化 | 下一篇:春秋战国外交策略研究

周代的政治制度架构

西周宗伯

周代的政治制度架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政治等级体系和社会结构。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宋微子继商祀

西周微子

宋微子继商祀这一历史事件涉及商周之际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是理解早期中国王朝更替的重要案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宋微子的身份背景宋微

周昭王南征与陨落

西周熊绎

周昭王南征与陨落是西周早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其背景、过程及影响反映了周王室与南方势力的复杂博弈。根据《竹书纪年》《史记》等文献及考古发现,可梳

散氏盘记疆界

西周周礼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青铜器,约铸造于公元前9世纪,因铭文记载土地划界事宜而闻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铭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反映了西周土地制度

周宣王中兴的有限复苏

西周周宣王

周宣王(前828年—前782年在位)是西周晚期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宣王中兴”。这一时期的统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周的衰

国人暴动与厉王流彘

西周周宣王

国人暴动与厉王流彘是中国西周晚期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西周王权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坏。以下从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 历史背景1. 厉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