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朝的婚丧嫁娶习俗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03 | 阅读:7058次
历史人物 ► 周朝

周朝的婚丧嫁娶习俗反映了宗法制与礼乐文明的高度结合,其核心遵循《仪礼》《礼记》等典籍的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制体系。以下从婚礼、丧礼及其他相关习俗分述:

周朝的婚丧嫁娶习俗

一、婚礼制度:六礼为核心的程式化仪式

1. 纳采:男方遣媒人携雁为礼提亲,雁象征忠贞不贰,体现"男先于女"的礼法。

2. 问名:交换生辰占卜吉凶,严格遵循"同姓不婚"原则,《左传》载"男姓,其生不蕃"。

3. 纳吉:卜得吉兆后正式订婚,需以玄纁(黑红二色帛)为聘,象征天地阴阳调和。

4. 纳征:又称"大聘",送聘礼确立婚姻关系,《周礼》规定士阶层的聘礼为"五两帛"。

5. 请期:男方择吉日迎娶,日期需避"四离日"(四季分至前一日)等禁忌。

6. 亲迎:新郎乘墨车亲赴女家,新娘着纯衣纁袡(黑色上衣配浅红下裳),仪式包含"沃盥""同牢""合卺"等环节,强调"敬慎重正"的婚姻。

特殊现象:

媵妾制:诸侯嫁女,同姓侄娣需陪嫁(如《公羊传》载"诸侯一聘九女"),实为政治联姻的延伸。

三月庙见:新娘婚后三月方得入宗庙祭拜,确立名分,体现"上以事宗庙"的婚姻功能。

二、丧葬制度:五服与等级化规制

1. 初终仪式:实行"属纩"(以新絮验气绝)、"复礼"(屋顶招魂),《礼记·檀弓》载"复尽爱之道也"。

2. 铭旌制度:以不同长度绢帛标识死者身份,天子铭旌长九尺,士人三尺,体现"贵贱有等"。

3. 棺椁制度:天子"四重棺椁",大夫"两重",士"单棺",使用梓、桐等木材有严格规定。

4. 丧服五等

- 斩衰(三年):子为父、臣为君

- 齐衰(三年至三月):孙为祖、妻为夫

- 大功(九月):为堂兄弟

- 小功(五月):为从祖兄弟

- 缌麻(三月):为族兄弟

5. 葬礼流程:含"卜宅兆""启殡""朝祖""下棺"等步骤,强调"葬者藏也"的隐幽观念。

特殊实践:

列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随葬规范,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窖藏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群可印证。

车马殉葬:西周中期后逐渐以车马器代替真人殉葬,如张家坡井叔墓的车马坑配置。

三、其他相关礼俗

1. 生育礼:生子设"射天地四方"仪式(《礼记·内则》),女子"设弧于门左,设帨于门右"以示性别。

2. 成人礼: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仪礼·士冠礼》详载三加冠(缁布冠、皮弁、爵弁)的程序。

3. 祭祀联动:婚礼中的"庙见"、丧礼中的"祔祭"均与宗庙祭祀关联,形成"婚礼、丧礼、祭礼"三位一体的礼制结构。

考古佐证: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发现的甲骨文记载婚嫁占卜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七鼎六簋印证卿大夫丧葬规格

这些习俗深刻影响了后世华夏礼制,《仪礼》所载程序在汉代经学家郑玄的注疏中得到系统性强化,成为传统社会礼俗的范本。周人通过繁复的仪式将人事与天道相统合,其"慎终追远"的观念至今仍有文化残留。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朝的奴隶制度 | 下一篇:商鞅变法领袖商鞅:秦国的强国之术缔造者

周朝的婚丧嫁娶习俗

西周周朝

周朝的婚丧嫁娶习俗反映了宗法制与礼乐文明的高度结合,其核心遵循《仪礼》《礼记》等典籍的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制体系。以下从婚礼、丧礼及其他

周朝的饮食文化

西周周朝

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其饮食文化在礼制、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形成了独特体系。以下是周朝饮食文化的核心内

周成王与成康之治

西周周成王

周成王(姬诵)是西周第二位君主,继其父周武王之后即位。由于即位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奠定了西周初期“成康之治”的基础。这一时期(约公元前

西周时期的文字发展

西周共和

西周时期的文字发展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和演进:1. 甲骨文的延续与演变 西周早期(约前1046—前771年

周朝的婚丧嫁娶习俗

西周周朝

周朝的婚丧嫁娶习俗反映了宗法制与礼乐文明的高度结合,其核心遵循《仪礼》《礼记》等典籍的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制体系。以下从婚礼、丧礼及其他

周朝的饮食文化

西周周朝

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其饮食文化在礼制、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形成了独特体系。以下是周朝饮食文化的核心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