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奴隶制度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03 | 阅读:8722次历史人物 ► 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其奴隶制度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1. 奴隶来源
- 战俘奴隶:商朝频繁发动对外战争,俘获的异族(如羌人、夷人)是奴隶的主要来源。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多次征伐羌方,俘虏被用作祭祀或劳动。
- 罪犯奴隶:触犯法律的平民或被征服部落的反抗者可能被贬为奴隶,称为「臣」「妾」。
- 债务奴隶:部分平民因债务破产沦为奴隶,但商朝此类记载较少,西周时期更为普遍。
2. 奴隶的使用
- 农业生产:奴隶在「众」或「众人」的监督下从事集体耕作,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记载。
- 手工业:商朝青铜器、玉器制作高度发达,安阳殷墟发现的铸铜作坊遗址显示奴隶可能参与繁重劳动。
- 祭祀与人殉:商朝盛行祖先崇拜,大量奴隶用于人牲祭祀,甲骨文记载最多一次用500名羌人祭祖。贵族墓葬(如妇好墓)常见殉葬奴隶。
3. 奴隶的社会地位
- 法律属性:奴隶被视为财产,可被赏赐、买卖或处死。甲骨文有「赐贝十朋,奴隶三十」的记载。
- 生活状况:普通奴隶居住条件恶劣,从事高强度劳动;部分有技艺的奴隶(如工匠)地位稍高。
- 特殊案例:少数奴隶因功获得自由,如傅说传说中从筑城奴隶升为宰相,但属极个别现象。
4. 制度特点
- 种族奴役倾向:商朝奴隶多来自外族,本族平民(「邑人」)一般不沦为奴隶。
- 与井田制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奴隶在贵族「井田」上劳作,但争议较大,可能更多是平民承担。
- 宗教化控制:通过占卜和祭祀将奴役行为神圣化,如甲骨文常见「用羌」「伐羌」的祭祀记录。
5. 考古证据
- 殷墟发现大量带枷锁的殉葬人骨,部分头骨有斩首痕迹;后冈圆形祭祀坑内分层埋有73具人骨,多呈捆绑状。
- 青铜器铭文(如小子酗卣)记载奴隶赏赐,甲骨文「奚」字象形为用手抓缚发辫的奴隶。
补充知识
商朝奴隶制与古希腊、古罗马存在差异:商朝奴隶更多用于祭祀而非商品经济,且未形成成熟的奴隶市场。商末奴隶反抗频发,《史记》记载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加剧矛盾,可能加速了王朝灭亡。西周建立后,奴隶制度逐渐转向封建农奴制。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