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典韦死守辕门护曹操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0 | 阅读:1320次
历史人物 ► 曹操

典韦死守辕门护曹操的事迹出自《三国志·魏书·典韦传》,是东汉末年曹操集团对抗张绣叛乱时的著名战例。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假降后突然反叛,曹操在仓促应战中陷入险境,典韦的壮烈牺牲为曹操赢得了突围时间。

典韦死守辕门护曹操

事件背景

曹操接纳张绣投降后,因强纳张绣婶婶邹氏引发不满。张绣在贾诩策划下发动突袭,曹军措手不及。《三国志》记载:"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

典韦的防御作战

1. 临危受命:典韦奉命率亲兵十余人在辕门阻击追兵。辕门作为军营正门,是防御关键节点,《尉缭子》称"辕门者,军之咽喉也",选择此地阻击具有战术意义。

2. 战术表现:典韦使用长戟与双戟作战。《兵器记》载其兵器"长戟重八十斤",他"持十余戟,挟之投人,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展现超群武力。亲兵死伤殆尽后,仍短兵相接,"韦双挟两贼击杀之",直到重伤力竭。

3. 战损代价:典韦身中数十创死战不退,尸体周围倒伏大量敌军。《魏书》记载"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显示其作战强度。

军事影响

1. 拖延战术成功:典韦阻击使曹操得以从侧门逃脱,其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却因让马而亡。

2. 士气震慑作用:裴松之注引《傅子》称张绣军"不敢前",为曹操作出反应争取时间。

3. 装备考证争议:典韦使用"双戟"的记载引发后世讨论,《古今刀剑录》认为这属于汉代"手戟"类短兵,与长戟配合形成梯次防御。

历史评价

曹操事后"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三国志》评价:"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这种以少抗多的阻击战例,在后世《武经总要》中被列为"死地作战"典型。

延伸思考

辕门位置选择反映出汉代军营布局特点,《李卫公兵法》记载辕门需"去中军百步",典韦的防御实则是用空间换时间的经典案例。现古在许昌曹魏遗址发现的防御工事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建安军营制可相互印证。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 | 下一篇:晋代军事制度变革

吕布辕门射戟事件解析

三国吕布

吕布辕门射戟事件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著名历史典故,发生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体现了吕布的武艺与政治权衡。以下从事件背景、过程、历史评价及延

黄承儿孝义的象征及其战略作用概览

三国鄞县

黄承儿是明代中后期抗倭斗争中的一位民间义士,其事迹主要流传于浙江沿海地区,成为孝义精神的象征。其历史形象与战略作用可从以下多维度分析:一、孝

五虎上将的传奇

三国传奇

五虎上将通常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五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一称号虽未在正史《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但元明以后

诸葛亮:智绝天下卧龙传奇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后世尊称为“智绝天下”的“卧龙”。他的传奇人生和卓越才能不仅体现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

曹操的军事才能评析

三国曹操

曹操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战略眼光、战术灵活性与治军能力在汉末群雄中尤为突出。以下从多个维度结合史实展开分析: 一、战略

曹操早年举孝廉入仕

汉朝曹操

曹操早年举孝廉入仕的历程是其政治生涯的重要起点,这一过程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及其他史料中均有明确记载。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孝廉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