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陆逊的夷陵火攻战术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10 | 阅读:6220次
历史人物 ► 陆逊

陆逊的夷陵火攻战术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运用的关键战术,这场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发动的大规模东征的最终对决。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陆逊的夷陵火攻战术

1. 战前背景与战略选择

刘备在关羽失荆州后,集结蜀汉主力约5万(一说8万)大军东进,初期势如破竹。陆逊作为东吴主帅,采取“避其锋芒”的防御策略,退守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利用长江与山地地形构筑防线。他判断蜀军远征补给困难,且夏季酷热,决定以持久战消耗对手。

2. 火攻的战术设计与实施

- 时机选择:陆逊在相持数月后,趁蜀军战线拉长、士气疲惫,且营寨多为木制、依林而建时发起反击。

- 火攻执行:吴军夜间以小股部队突袭蜀营,同时纵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连破蜀军40余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一尔势成,通率诸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

- 协同作战:火攻后吴军主力趁乱全线出击,朱然韩当等将领分路夹攻,切断刘备退路。

3. 战术背后的军事智慧

- 心理战运用:陆逊前期故意示弱,麻痹刘备,使其轻敌冒进。

- 地形利用:夷陵狭长的山地地形限制了蜀军兵力展开,火攻后更易引发混乱。

- 气象观察:陆逊可能预判了夏季东南风频发的规律,确保火攻效果。

4. 历史影响与评价

此役彻底粉碎了蜀汉夺回荆州的可能,导致三国鼎立格局固化。《资治通鉴》评价陆逊“沉几观变,用兵如神”。值得注意的是,火攻虽是决胜关键,但陆逊的全局部署(如水路截断、迂回包抄)同样重要。战后刘备退守白帝城,次年病逝,诸葛亮被迫调整“跨有荆益”的战略。

5. 延伸知识

夷陵之战前,陆逊曾遭东吴老将质疑资历不足,孙权力排众议任用,体现其用人胆识。此外,蜀军败因除火攻外,还包括:刘备舍舟就陆、连营战术失误(曹操曾评“此兵法所忌”),以及少数民族将领沙摩柯战死导致的侧翼崩溃。

文章标签:

上一篇:班固编纂《汉书》历程 | 下一篇:竹林七贤的隐逸思想

孙吴的江东基业奠基

三国孙吴

孙吴的江东基业奠基是一个历经三代人努力、融合政治军事策略与地域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核心可追溯至孙坚、孙策和孙权三人的连续经营,最终在东汉末年至

陆逊的夷陵火攻战术

三国陆逊

陆逊的夷陵火攻战术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运用的关键战术,这场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发动的大规模东征的最终对决。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蜀汉政权在其执政后期(227-234年)为实现"兴复汉室"目标,针对曹魏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史称"诸葛亮北伐"或"六出祁山"。其战略核心可

诸葛连弩的构造原理

三国诸葛亮

诸葛连弩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改进的一种连发弩机,其构造原理基于传统单发弩的基础,通过增加储矢装置和杠杆联动结构实现连续射击。以下

陆逊的夷陵火攻战术

三国陆逊

陆逊的夷陵火攻战术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运用的关键战术,这场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发动的大规模东征的最终对决。

汉末瘟疫对局势影响

三国陆逊

汉末瘟疫对局势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其爆发性与持续性加速了社会的崩溃,并直接参与塑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人口锐减与社会经济瓦解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