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连弩的构造原理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10 | 阅读:8470次历史人物 ► 诸葛亮
诸葛连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改进的一种连发机,其构造原理基于传统单发的基础,通过增加储矢装置和杠杆联动结构实现连续射击。以下是其核心构造与扩展知识:
1. 身与弓臂结构
弓臂采用复合材质(竹木层压或桑柘木复合牛筋),利用弹性储能。身设有滑槽(矢道)引导箭矢运动,末端装有青铜或铁质组件("悬刀"和"望山"),通过杠杆原理释放弓弦。
2. 储矢装置创新
顶部加装木制箭匣,可容纳10支短矢(约20-30厘米)。箭匣底部设弹簧装置(推测为竹片弹力结构),利用重力与弹力配合实现自动落矢。部分复原研究认为箭匣呈倾斜设计以提高供矢可靠性。
3. 往复运动机制
采用"一拉一推"双动操作:后拉杠杆带动弦钩挂弦,前推时通过联动杆使弦钩下移,完成挂弦-释放的循环。考古发现的蜀汉铜制机显示其关键部件可能采用失蜡法铸造以提高耐久性。
4. 速射与精度平衡
射程约50-70步(现代复原测试数据),虽弱于传统蹶张,但射速可达每分钟10-12发。望山(瞄准器)带有刻度,结合汉代"参连"瞄准法提升命中率。
5. 战术应用特点
《诸葛亮集》记载"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专用短箭降低对弓臂功率需求。出土汉简提到"元戎"可能指此,用于城防时形成交叉火力。宋代《武经总要》记载的"踏张"可能继承其部分设计思想。
注:现代复原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真实射速与储矢量可能被文献夸张,实际箭匣容量或为5-8支,操作需专门训练。陕西汉中出土的蜀汉铜机显示其结构比汉代制式更为复杂。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