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误粮废为庶人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5 | 阅读:6754次历史人物 ► 李严
李严(?-234年),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他本是荆州刘表部下,后投奔刘备,因才能出众受到重用。建兴年间,他在诸葛亮北伐时负责督运粮草,但因延误军粮运输导致北伐失利,最终被废为庶人。
关于李严误粮事件,具体细节如下:
1. 事件背景:
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李严负责后方粮草调度。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李严因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未能按时将粮草运抵前线。他不仅未如实上报,反而向后主刘禅谎称粮草充足,导致诸葛亮被迫退兵。
2. 矛盾激化:
退兵后,李严试图推卸责任,先是假装惊讶问诸葛亮为何撤军,后又声称粮草充足,试图掩盖失职。诸葛亮出示往来文书,证明李严前后矛盾,其欺瞒行为暴露。
3. 处理结果:
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列举其"迷罔上下""懈忽职守"等罪状。刘禅下诏将李严废为庶人,流放梓潼郡。李严之子李丰仍被留用为官,但剥夺其父政治权利。
4. 深层原因:
- 权力斗争:李严曾是刘备托孤大臣之一,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政,但二人政见不合。李严主张割据益州,反对北伐,可能故意消极应对粮运。
- 性格缺陷:史载李严"性情矜高",曾因争夺权力要求划分五郡自领刺史,引发与诸葛亮矛盾。
- 制度问题:蜀汉后勤体系脆弱,汉中至祁山道路艰险,粮运本就困难,李严之过也可能包含客观因素。
5. 后续影响:
- 诸葛亮死后,李严闻讯激愤发病而亡,因其曾指望诸葛亮会重新启用自己。
- 此事凸显蜀汉内部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的矛盾,为后来费祎、姜维时代的内部分裂埋下伏笔。
补充知识:
李严早年曾平定马秦、高胜叛乱,在犍为太守任上修整水利工程,展示过治政能力。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李严"以才干称",但因"招祸取咎"而致失败。
与李严同时被废的还有其子李丰的好友陈震,显示此事牵连甚广。
这一事件反映了蜀汉政权在诸葛亮主政时期的法制严明,也暴露了其高层权力结构的脆弱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历程 | 下一篇:晋朝科技与医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