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崇厚误国丧权辱国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5-26 | 阅读:4720次
历史人物 ► 李鸿章

崇厚是晚清外交官员,在1879年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又称《崇厚条约》)中因严重损害中国主权而备受抨击,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丧权辱国”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关于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崇厚误国丧权辱国

一、历史背景

1. 新疆危机:1871年俄国趁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声称“代为保管”。左宗棠收复新疆大部后(1878年),清政府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

2. 崇厚的身份:作为满族贵族(镶黄旗人),崇厚曾任三口通商大臣,但缺乏专业外交经验,对国际法和边疆形势认识不足。

二、《里瓦几亚条约》的致命条款

该条约名义上收回伊犁,实则隐含多重主权丧失:

1. 领土割让:将霍尔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谷等战略要地割让俄国,使伊犁成为孤城。

2. 通商特权:开放蒙古、新疆全境对俄免税贸易,俄国获得7处领事馆设立权。

3. 赔款压力:需赔偿俄国500万卢布(约合白银280万两)。

4. 军事隐患:俄国保有伊犁周围险要,随时可再度威胁新疆。

三、误国表现与深层原因

1. 外交渎职

- 未请示清政府即擅自签约,违背“重大事项须电奏”的指令。

- 谈判期间被俄方软禁威逼,暴露清廷对使节保护能力的缺失。

2. 战略短视

- 忽视左宗棠军事胜利的筹码,在俄国虚张声势下妥协。

- 未意识到特克斯河谷对控制天山南北的战略价值。

3. 体制弊端

- 清廷“以夷制夷”思维惯性,过度依赖列强调停(如求助英法)。

- 满汉官僚矛盾影响决策,李鸿章等主张弃西北保海防的势力暗中施压。

四、后续影响与补救

1. 清廷的危机应对

- 迫于舆论压力将崇厚革职问罪(后赦免),拒绝批准条约。

- 改派曾纪泽重新谈判,1881年签订《改订条约》收回部分权益,但仍失7万平方公里领土。

2. 历史评价

- 暴露晚清外交“弱国无公法”的困境,俄国外交大臣格尔斯曾称“在顶下巴时签的字,中国人竟想反悔”。

- 刺激“清流派”崛起,张之洞等上书痛陈“不可许者十”,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五、扩展视角

崇厚事件与同时期日本处理“琉球事件”对比,凸显清廷缺乏近代外交体系的问题。

俄国通过此条约获得中亚扩张跳板,为日后渗透新疆埋下伏笔。

左宗棠“舆榇出关”的强硬立场与崇厚妥协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晚清内部策略分歧。

这一事件深刻体现了半殖民地状态下,落后国家即使局部军事胜利也难以在外交战场维护主权的残酷现实。条约的修订虽挽回部分损失,但清廷的被动反应模式终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更惨痛教训。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明朝服饰礼仪演变 | 下一篇:商代方国与政治联盟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清朝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以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闻名于世。他生于明末清初的动

清朝的官僚制度变革

清朝清朝

清朝的官僚制度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变革,形成了独特的行政体系。以下是其核心变革与特点: 一、中枢机构的调整1. 内阁与军机处的演变 清初

清朝的边疆政策与少数民族治理

清朝清朝

清朝的边疆政策与少数民族治理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统治智慧,其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通过军事、行政、宗教等多种手段巩固疆域。以下从政策框架、

曾国藩组建湘军始末

清朝曾国藩

曾国藩组建湘军的始末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清朝内忧外患的背景下。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八旗和绿营军队屡战屡败,暴露出战斗力低下、腐败严重的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

清朝李鸿章

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是清末以农民为主体、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历史影响复杂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速了清政府的

李鸿章洋务运动风云

清朝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政治家之一,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领导者,他在1860至1890年代推动了一系列涉及军事、工业、外交等领域的现代化改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