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惨案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7 | 阅读:4273次历史人物 ► 多铎
扬州十日惨案是明清易代之际的一场血腥屠杀事件,发生于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4月底至5月初。清军攻破扬州后,在多铎的指挥下对城中军民进行长达十日的大规模杀戮,史载死亡人数达数十万,成为明清战争中最惨烈的暴行之一。
历史背景:
1. 南明政权溃败: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宗室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清军入关后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2. 史可法死守扬州: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军民固守扬州,拒绝清军劝降。清军调集重兵围攻,4月25日城破后史可法殉国。
屠杀过程与特点:
1. 系统性屠杀:清军以"剃发令"为名,对拒降者格杀勿论。据王秀楚《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刀环而进,挨户搜索",不分军民老幼。
2. 劫掠与焚毁:伴随屠杀的是大规模洗劫,城内金银财物被搜刮一空,重要建筑遭焚毁,扬州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
3. 持续时间长:暴行从农历四月二十五持续至五月初五,部分区域屠杀甚至延续更久。
伤亡争议:
1. 文献差异:明代遗民记载死亡80万(《明季南略》),但现代学者结合当时扬州人口(约50-100万)考据,实际死亡可能在20-40万之间。
2. 尸骸处理:史料记载"骸骨如山,血流成渠",清军为防瘟疫令僧人集中掩埋,后立"遗骸碑"于梅花岭。
历史影响:
1. 心理震慑:扬州屠城加速了南明政权的瓦解,江南士绅阶层纷纷归顺,清军迅速控制长江流域。
2. 文化创伤:这一事件成为汉族集体记忆中的伤痛,清代屡次禁毁相关记载,但民间抄本秘密流传。
3. 史学价值:王秀楚的幸存者记录是研究明清鼎革的重要微观史料,与《嘉定屠城纪略》并称。
延伸知识:
清初"剃发易服"政策激化矛盾,扬州抵抗与此直接相关。
同期相似事件包括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等。
现代史学界对伤亡数字持审慎态度,需结合考古发现(如万人坑遗址)与文献互证。
文章标签:惨案